能唤醒教育热情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温暖的共鸣与真诚的同行。
————————————————
开会是领导力的试金石。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用“少而精、重实际、反官僚”的会议模式证明:真正的领导者不靠职位压人,而是用专业和共情让人自愿跟随。从会前精准筹备到会后严格跟进,每个细节都在回答:你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刷存在感?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深知好的会议应该是“共识凝聚场、能量补给站、成长助推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师例会“营养成分”低,让教师烦不胜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时间黑洞”式的低效拖延。有的管理者不提前备会,会议时间冗长,导致教师无所事事,刷手机耗时间。
第二类是“单向灌输”式的权威压制。部分会议成了“领导一言堂”,从政策解读到工作布置,全程由少数人念文件、讲要求。
第三类是“责任甩锅”式的压力转移。领导强调“出了问题一票否决”,却不提供具体的支持资源;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却对教师提出的痛点问题避而不谈。
第四类是“无的放矢”式的脱离实际。会议讨论的话题与教育现场严重脱节,从“教育本身”偏移到“行政流程”,教师会觉得“开会是在应付事务,而非服务教育”。
会议不是管理工具,而是教育者的对话平台,如何让会议尊重教师的专业价值、回应教育的真实需求?园博园学校尝试把教师例会变成“精神滋养会”,每次安排“智慧教师大讲堂、核心问题大家谈、书记(校长)眼里好教育”三大环节,会议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
智慧教师大讲堂:每次安排两位教师主讲,每人5分钟,传递正能量,传送好方法,传达新理念,把个体的经验变成组织的智慧。
核心问题大家谈:校级领导针对近一段的重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或精准讲解,用事实说话,用方法引导。
书记(校长)眼里好教育:学校主要负责人当“希望经销商”,就前期观察的教育教学现象,围绕某一个专题与教师进行真诚交流,给方向,给信念,给希望。
如今,我们的教师例会还在尝试做其他变革,使之更有创意和实效。比如——
翻转式会议:提前一周发布议题(如“作业批改的痛点与创新”),让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准备案例和方案,在教师例会上进行交流,最后汇总形成集体智慧。这种形式既能避免“少数人讲、多数人听”的沉闷,又能让每个声音被听见。
故事分享会:定期举办“教育微光”叙事会,不设主题限制,让教师分享日常教学中打动自己的瞬间——可能是后进生主动提问的勇敢,可能是毕业生寄来的感谢信……这些带着情感温度的故事,唤醒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
示范式研讨会:把某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从教室搬到报告厅,让全校教师共同观摩,然后研讨“如何让家长成为我们的优质合伙人”,真实的场景会让讨论更贴近教育本质。
我想,教师认可的会议,是赋能型的会议——看见他们的困惑,认可他们的努力,尊重他们的思考,从而赋予更多的能量,增强彼此的能力。
当会议不再是“完成任务的流程”,而成为“滋养成长的仪式”时,更多教师才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前行的力量。
毕竟,能唤醒教育热情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温暖的共鸣与真诚的同行。
(作者系特级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武汉市园博园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6版
作者:涂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