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驱使下,我们常常将“玩”与“学”对立起来,认为玩耍是浪费时间,埋头苦读才是正途。然而,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研究反复证实了一个被我们长期忽略的真相: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而言,“玩”正是最高效、最根本的学习方式。
一、“玩”出核心认知能力。
- 专注力: 当一个孩子沉浸在搭建积木城堡或观察蚂蚁搬家时,他表现出的专注时长和投入度,远超于被强迫坐在书桌前。这种由内在兴趣驱动的专注,才是未来深度学习的基础。

- 解决问题能力: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协商规则、分配角色、处理突发状况;在拼装玩具时,他们需要不断试错,思考结构与平衡。这都是在主动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型。
- 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个纸箱可以是宇宙飞船,一把沙子可以做出盛宴。这种无中生有、自由联想的能力,是未来任何领域创新的源泉。
二、“玩”出健康情绪与社会性。
- 情绪调节: 在游戏中遭遇失败(如游戏输了、积木倒了),是学习如何管理沮丧和挫折感的安全场景。他们学会了自己站起来,重新开始。
- 社交合作: 无论是球场上的团队配合,还是过家家的分工协作,孩子都在学习如何沟通、妥协、领导和服从。这些软技能,是书本无法传授的。
三、如何引导“有营养的玩”?

认识到玩的重要性后,我们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成为“会玩”环境的创造者。
- 保障“自由玩耍”的时间: 每天留出至少一小时,不安排任何结构化活动,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
- 提供“低结构”玩具: 减少声光电的高科技玩具,多提供积木、彩泥、画笔、纸箱、沙子、水等开放性的材料,它们能激发更多创意,而非被动娱乐。
- 成为“玩伴”而非“指挥: 放下身段,偶尔投入孩子的游戏,跟随他的引导,而不是指挥他“应该怎么玩”。你的参与是对他世界最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