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李 筱
走进河北丰宁小学的操场,冠军体育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练习基础动作,当有孩子因动作不熟练而屡屡受挫时,老师会蹲下身来耐心示范发力技巧,轻声鼓励“再试一次”。近年来,民建北京市海淀区委会两次携手体操奥运冠军走进河北丰宁4所小学,为当地学生带来一堂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
“有个孩子在活动后悄悄跟我说,‘以前觉得厉害的人都很轻松,现在才知道他们也吃了很多苦。以后我不管是练跑步还是学数学,都要像他一样坚持。’”民建北京市海淀区委会社服委委员、先农坛体育学校体操教练安娜说,这不仅是一堂体育课,更是一次关于坚持与梦想的启蒙。
“组织‘世界冠军进校园’活动,是希望借世界冠军的榜样力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民建海淀区委会副主委郭斌表示,这一活动是民建海淀区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特色实践,生动体现了其将区域内密集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服务效能的独特路径。
近年来,民建海淀区委会在保持传统帮扶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会员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从“捐款捐物”到“授人以渔”的智力服务新路径。
在教育帮扶领域,民建海淀区文教二支部连续十余年开展的“丰宁助教”活动就是典型例证。民建会员们充分整合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培训、现场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河北丰宁和贵州黔西的师生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引入地震局“空中课堂”等科普资源,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受益面。这种持续性的智力投入,为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注入了持久动力。
民建海淀区委会依托中关村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的“启智未来·春萌行动”,则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帮扶动能的有益尝试。这一活动邀请会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带来高水平的科普课堂。课程坚持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和互动环节,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截至目前,该活动已累计举办28次,惠及1600多名学生。
对于民建海淀区委会而言,社会服务不仅限于教育和公益领域,还延伸至经济服务层面。针对海淀区科技型企业聚集的特点,他们创新推出了中小企业科技培育服务平台“科技帮”。这一平台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通过召开研讨会或专题论坛的形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支持。更重要的是,平台还将研讨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参政议政成果,实现了社会服务与履职尽责的良性互动。
海淀民建各高校院所基层组织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以专业学术论坛为载体的社会服务新路径。民建北京大学委员会承办的“城市发展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3届,围绕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等现代化城市建设议题进行深入探讨,2024年被评为“北京市参政议政服务发展同心奖”优秀创新成果。民建中央财经大学支部的“财经论坛”、民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部的“科实论坛”、民建中国政法大学支部和民建法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思危金融法治论坛”等,都已成为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平台。这些论坛不仅发挥了会员的专业特长,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长期性社会服务项目方面,由民建清河支部发起的“关爱长者·春风行动”已持续开展10年。截至2024年12月,活动已覆盖北京市12家敬老院,累计举办432场。该项目先后获得“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和“五个100”先进典型最佳服务组织奖等荣誉,展现了社会服务活动的持久生命力。
民建海淀区委会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其科学的组织架构和长效机制。民建海淀区委会形成了由分管副主委主持统筹,各基层组织指定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和对接的联动机制。在学习交流机制方面,区委会积极打造平台,发起“温暖北京”社会服务暨公益服务论坛,促进基层组织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开展以‘爱’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基层组织中形成‘爱’的氛围,才能不断提升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带动各项工作更好开展。”民建海淀区委会主委赵晓光在总结社服工作取得的经验时说。
多年来,民建海淀区委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始终贯穿着智力服务这条主线。当体育精神的种子在丰宁孩子心中生根,当科学的萌芽在青少年心中生长,当专业的智慧通过论坛影响决策,这种以智力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正展现出超越一时一事的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