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八条措施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划出硬杠杠。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到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每一项要求都直击教师负担的痛点,引发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谈及“减负”一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为学生减负。然而,教师负担过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台账填报等五花八门的社会事务让广大教师叫苦不迭。这些看似琐碎的“附加任务”,严重挤压了教师备课教研、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的时间,不仅消耗教师的职业热情,更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此次《通知》的出台,正是对“教师苦杂务久矣”的精准回应,彰显了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坚定决心。
八条措施的亮点在于精准与刚性兼具。相较于以往的原则性要求,《通知》构建了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将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从源头上杜绝无关事务入校;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严格教师借调借用管理、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在无学生在校期间值班值守等规定,为教师划出了清晰的职责边界;建立涵盖教育督导、网络巡查、举报受理、监督员队伍、第三方监测等多维度监督体系,让减负有了可监督、可追责的保障。这种“清单管理+量化管控+闭环监督”的组合拳,既回应了教师群体的核心诉求,也体现了政策从“泛化减负”向“精准减负”的升级。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再好的规定,若不能落地生根,终究只是“纸上风景”。要确保教师减负不打折扣,首先需要刚性问责护航。《通知》明确提出对执行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约谈通报、严肃追责,这意味着减负不再是“软要求”,而是必须遵守的“硬规矩”。此外,在落实过程中,还要厘清责任边界,杜绝“负担转移式”减负,即不能将教师卸下的非教学任务简单转嫁给家长,也不能让学校在减负后出现管理真空。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让尊师重教从口号转化为尊重教师专业边界、保障教师核心权益的实际行动。(杨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