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具身智能报告:AI技术革命,车企转型具身智能
报告共计:74页
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赛道,AI技术驱动产业融合加速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汽车制造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据最新行业分析显示,汽车产业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的制造,而是朝着“具身智能”方向快速演进,成为AI端侧应用的重要场景。车企凭借其在硬件制造、供应链整合与场景落地方面的优势,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试图在这一新兴赛道中抢占先机。
行业报告指出,汽车与机器人在零部件方面具有高度共通性。例如电机、传感器、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在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中均可通用。这一特性为车企转型提供了天然优势。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企业已率先行动,不仅推出自家机器人原型,还开始在自有工厂中进行场景测试,逐步推进量产计划。
从技术路径来看,人形机器人预计将沿着“专用场景—跨专用场景—通用场景”的路径逐步落地。目前,机器人仍以工业制造、物流搬运、商业服务等B端场景为主。随着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提升,未来有望进入家庭等C端场景,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
在这一过程中,车企不仅是制造者,更是技术整合者。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融合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算法积累与硬件工程能力;小鹏汽车推出的Iron机器人则搭载自研AI芯片与端到端大模型,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交互能力。比亚迪、华为、小米等企业也通过设立实验室、投资初创公司、联合高校研发等方式,加快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政策层面同样给予大力支持。自2023年以来,国家及多地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并提出具体发展目标。上海、北京、深圳、浙江等地相继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协同与技术攻关。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持续下降,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6年前后迎来量产元年。业内分析认为,这一领域不仅将带动新一轮科技产业升级,也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车企从“造车”到“造机器人”的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延伸,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公司与整车厂商的加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在这场融合了AI、制造与场景落地的竞赛中,具备全栈自研能力、供应链控制力与场景数据积累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引领下一轮智能硬件的创新浪潮。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7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