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伙伴在留学之初都会给自己取个符合当地语言的外国名,然而,不是所有的名字都能用!
近日,美国田纳西州一位母亲允许16岁女儿改名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35岁的丹妮尔·雷姆普在TikTok上写道,她毫不犹豫地同意女儿将原名“迪克西”改为“斯凯”,只因女儿在学校因名字遭受了持续不断的欺凌。
“她经常因为这个名字被人指指点点”,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她的女儿(现在叫斯凯)透露,同学们给她取了一堆难听的外号,而且总在走廊里大声喊这些外号来羞辱她。
01
一个名字的负担
谁能想到一个简单的名字,竟能成为压垮一个青少年的沉重负担?

(From Tiktok)
这位16岁女孩分享说,她父亲在她2008年出生时给她取名为迪克西,但母亲当时本想给她取名为斯凯。如今改名为斯凯后,她感觉这个名字更符合她真实的自我。

(From Tiktok)
“她是个好孩子,”妈妈雷姆普说,“在学校表现不错,也从不给我惹麻烦。既然改个名字能让她好受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这位在汉堡王工作的单亲妈妈现在正努力攒够200美元,准备为女儿办理合法的改名手续。
这个故事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网友们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雷姆普的TikTok视频下面瞬间涌进几百条评论,有人力挺,也有人狂喷。
一些网友直接说:“这也太溺爱了吧?不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吗?今天改名字,明天还想改什么?”

(From Tiktok)
另一位名字也叫迪克西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也叫迪克西!小时候也被嘲笑过,但现在我超爱我的名字!”

(From Tiktok)
不过支持的声音也不少,比如说:“每个人都该有一次免费改名的机会!”
另一位网友写道“小时候,我因为迪克西这个名字感到非常尴尬,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名字太常见了,可以当狗的名字;二是这个名字很容易被拿来开一些不恰当的玩笑。”
名字不只是个代号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希望别人怎么看待我们。
02
为什么“迪克西”引发争议
要搞懂斯凯为什么非要改名,我们得扒一扒“迪克西”这个词的黑历史。

迪克西
“迪克西”作为美国南部的绰号,来源有点模糊,但它和南方邦联那段黑历史的紧密联系可是板上钉钉的。1859年,丹·埃米特写了首叫《迪克西》的歌,没想到这歌在南方各州火得一塌糊涂,最后竟成了南方邦联的非官方国歌。

从此,“迪克西”就从单纯的地理标签,慢慢变成了代表南方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符号。不幸的是,这个符号和拥护奴隶制的南方邦联绑在了一起。
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南方那段历史与奴隶制剪不断理还乱。南方邦联为了维护奴隶制不惜打内战,这让所有与之相关的符号(包括“迪克西”)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变得特别敏感。

(From Wireimage)
这种争议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时达到顶峰。当时,著名的The Dixie Chicks唱团就因为这个名字被推上风口浪尖,最后不得不改名叫The Chicks(女子合唱团)。乐队解释说,这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
名字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被重新解读。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历史符号中可能包含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记忆,这种反思自然影响了对某些名字的接受度。
03
留学生的名字挑战
对于漂泊海外的留学生来说,名字带来的尴尬简直是家常便饭。当你从一种文化跳到另一种文化,名字的发音、含义和给人的感觉可能会变得连亲妈都不认识。
# 那些微妙的种族色彩名字
在英语国家,像“Candy”、“Sweet”这种甜甜蜜蜜的名字,常常被贴上特定的种族标签。这些名字在某些场合可能显得不太庄重,甚至暗含某种性暗示。

非裔美国人社区历史上形成的一些命名习惯,有时会被不了解情况的父母拿来用,结果可能让孩子在未来遭遇意想不到的偏见......

# 神话传说与历史人物命名的坑
有些父母则喜欢从神话或历史中找灵感,但这些名字跨了个文化就可能变味。比如“Zeus”(宙斯)在希腊神话里是众神之王,但在英语里听起来夸张得像个笑话;“Narcissus”(那喀索斯)来自希腊美少年自恋的故事,结果直接跟“自恋”这个词挂了钩,背着这种名字出门真是压力山大。
# 普通但容易尴尬的名字
还有些名字在本国文化里好好的,一到英语国家就悲剧了,因为发音或拼写像某个不雅词汇。比如越南常见的名字“Phuc”(意为“福气”),在英语里的发音却类似那个F开头的粗话,你说尴尬不尴尬?

再比如Cherry, Sugar这类名字也有特定场景联想。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这种困扰也不少。有些传统的中文名字用英语念起来特别拗口,或者不小心跟某个英语单词撞车,造成误会。所以很多留学生都会取个英文名,既方便大家称呼,也避免了不少麻烦。
04
谁有权决定我们是谁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该有权选择自己的身份标签,特别是当原来的名字给你带来持续伤害时。强迫一个人保留那个让他成为笑柄的名字,跟支持霸凌没什么两样。改名是一种自我保护,甚至是一种自我解放。
这场争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特别应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生活。
对于留学生来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经历。走在异国校园里,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时刻:教授点名时对着你名字的拼音一脸茫然,同学们投来好奇又不知所措的目光,而你不得不一遍遍重复:"It's pronounced..."?

当你终于决定取个英文名,却隐约感到一丝"背叛"自己文化根源的愧疚?
是时候打破这种心理负担了!中文名的美,不该被拼音局限。中文汉字本身是视觉的艺术。对不了解中文的人来说,确实变成了一串难以理解的音节。
如果你的拼音名字恰好是西方人容易发音的那种,比如"Anna"、"Lee"、"Mona",那么恭喜你避开了这个烦恼。或者你根本不在乎一次次教别人正确发音,甚至能笑着鼓励他们笨拙的尝试,那也很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然而,对那些名字拼音是"Shiting"、"Xiaozhou"、"Jiaqi"、"Yue"的同学来说,情况就复杂得多。每天都要应对他人对你名字的误读、疑惑甚至窃笑,这种持续不断的微小压力会消耗你的精力,影响你的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本就是流动的、多元的。我们既可以在春节时包饺子,在感恩节吃火鸡;可以说流利的英语,同时深爱着中文的诗词歌赋;可以叫Emily,同时永远记得自己名字"美玲"中父母寄予的"美好玲珑"之意。

名字应该是桥梁,不是围墙;是翅膀,不是枷锁。无论你选择坚守拼音名字的阵地,还是大方拥抱一个英文名,最重要的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无需向任何人道歉。
对留学生和跨文化家庭来说,取名确实需要多动动脑筋。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了解一下这个名字在目标文化中的含义和联想,可以避免将来很多尴尬。同时,学校和工作场所也应该营造更包容的氛围,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名字,哪怕这些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或奇怪。
名字是我们身份的核心,但不应该成为我们背负的沉重包袱。无论是美国少女从迪克西改为斯凯,还是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对自己名字的小调整,这些选择都值得我们尊重。
文 | 筱筱
你怎么看待因名字遭到霸凌?
你有因为名字遭遇尴尬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