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真把“关税”当成了美国的救命稻草。
但美国最高法院近日的一纸听证通知,却可能让他精心编织的贸易神话,一夜坍塌。
当然这虽然说是关税问题,但根本上其实还是美国总统权力、国会权限、宪法秩序的正面对撞,是美国内部权力之争的外显。
这次如果最高法院判特朗普的关税措施违宪,也就是特朗普败了,那么美国政府可能要退还近1400亿美元(约1万亿元)的关税款。美国政府的财政黑洞将直接扩大一个层级。换句话说,如果官司打输了,特朗普打出的关税王牌,可能反手就会变成一张烫手的退票,所以也不怪特朗普如今心急如焚了,特别是在关税战的主要目标还没实现的情况下,即关税战没打赢中国。
特朗普

美国最高法院要审的,是特朗普当年那套“紧急授权加征关税”的做法。问题的核心非常简单:总统能不能越过国会、自己拍脑袋加税?这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最敏感的权力线。
一旦最高法院认定特朗普越权,不只是关税,连总统的“关税战武器库”都要被拔掉一半。
根据瑞银和《纽约时报》等多家机构测算,如果判决不利,财政部得退税高达1300至1400亿美元。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美国2025年预算赤字的一个大窟窿。
谁来填?
不是特朗普,只会是美国纳税人。
最高法院

而美国企业当然不会吃亏。进口商、零售商、供应链巨头早就排着队打官司,要求政府退款。如果真退,那可是历史级别的退税潮。短期冲击美国市场,中期拖垮财政,长期撕裂政治。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将被法律锁死。哪怕他想继续复制关税措施,也很难像过去那样直接一拍桌子,当场签令加税!
因为法律程序会变得更加复杂,美国会对总统的授权范围也会缩小,特朗普在加税这块会处处被卡脖子。他的贸易战节奏,从“秒开火”变成“慢审批”,谈判筹码的威慑力自然就会打折扣。
而在经济现实层面,美国其实早已感受到反噬。过去几年,关税让美国进口成本飙升、制造业价格链断裂、消费者通胀久居高位。
更尴尬的是,原本想“掐住中国喉咙”的策略,反倒逼着中国加速自立。
芯片、稀土、关键设备都在加速国产替代。

如今,形势开始反转。11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暂停对中国航运、造船、物流业的301调查一年。
紧接着,中国也暂停了针对美方的港务费反制。
这显然是一个信号。中美双方都明白,再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这就是现实的博弈,政治喊话可以强硬,经济逻辑却不会说谎。
所以,当特朗普在集会上喊出“最高法院判决,将事关美国的生死存亡”时,听起来像危言耸听,但也确实真实体现出他的心急。
如果最高法院真的否决这套关税机制,后果会是连锁反应。比如短期内,美国财政要被迫退税;中期,行政权受限、政策节奏变慢;长期,美国利用行政手段主导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力将被削弱。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将看清了,特朗普若再想用“国内法”去改写全球贸易规则,难了。

对中国而言,这一幕并非单纯的“看热闹”,而是战略机遇。
第一,法律上的约束会让美国更依赖规则谈判,我们就能以制度对制度。第二,短暂的缓和窗口来了,像港务费、航运等议题,正是重新塑造中美经贸关系的突破口。第三,要趁势巩固内功,把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别忘了,美国的关税战争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因为“选票”。但对中国来说,我们打的是长线:是规则之战,是产业之战,是未来之战。
说到底,特朗普能不能赢这场官司,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关键问题。

关键在于,美国的制度、资本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靠打关税战赢不了未来。
而中国,只要稳住节奏、强化规则话语,就能在下一个回合里,占据更多的主动,让美国打不动,也不敢继续打关税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