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闪烁、焊花飞溅,映照着青春的面庞。近日,威海职业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学生蔡振文和同学们一起,专心致志地练习焊接技能。近5年来,已有100多名“威职焊将”从这里走进国家核电建设龙头企业。
这幅生动的产教融合画卷始于2021年。当时,威海职院抢抓国家核工业建设对核级焊工迫切需求的机遇,率先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二二”)“联姻”培养核级焊工。此后,合作陆续拓展至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五公司”),开启了产教深度融合旅程。
“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核电焊接技术的课程体系。大三时,我们就到核电项目现场实习,真正接触到了国家重大工程,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我在校期间就掌握了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首批“中核二二”订单班学员张记海,凭借在校打下的坚实技术基础和入职后的持续精进精神,在关键项目中展现出了精湛技艺和“严慎细实”的核工业作风,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正是这些订单班的师生,打响了服务核工业人才培养的品牌。
规模化培养必须以标准为锚、以实战为尺。“核级焊工是焊接领域的‘珠穆朗玛’,面临严苛的‘三项考验’:双证准入严、技能要求高、成长周期长。”威海职院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教师、全国技术能手魏宾介绍。
学校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构建“双证同步”培养模式,将核焊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特种作业操作证)相关要求同步融入课程体系,依据核电建造不同场景需求,开设“钢结构焊接”“核电管道焊接”等定向班,推行“一班一方案、一人一工单”个性化培养计划。学生在“教学过程即考证过程”的严格训练中锤炼技艺,达到“每一焊皆达核级”的严格要求。
通过5年订单培养实践,威海职院系统梳理了先进标准、前沿工艺与典型案例,全面升级课程体系、实训项目、评价机制和育人模式。“核级焊工培训”实践入选“2024年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典型案例”;教学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堂资源,开发的“核级焊工技能操作技术”课程获批“教育部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课程”;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项目培养的学生夺得“装备制造赛道—智能焊接技术小组”金牌。
“一个现代核电项目的建成,不只靠焊工的精度,更离不开电工与管工的默契配合,需要进一步推动契合市场需求、多方位精准化的校企合作。”威海职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丛迎九说。有了前期合作创下的品牌基础,学校与中核五公司海阳核电项目部再度携手,共建电工、管工订单班,拓展合作新维度。
经过5年深耕,“威职焊将”已成为中核体系中一张亮丽的青春名片。“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典范,为核电工程建设输送更加完备的‘懂技术、精操作、守规范’的硬核力量,为区域核电产业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威海职院党委书记李耀华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柳文杰 隋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