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是忻州市某小学的家校联系卡表格。表格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详细说明为:“您有什么擅长的技能,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如诗词、戏曲、摄影、视频制作等);可以提供的职业资源有哪些(如医生、警察等职业,科技类的公司、植物园、博物馆等工作场所)。”多名网友发布相同表格证实确有其事,并表示感觉有些不合适。
虽然该小学当天就发布了情况通报并致歉,但这张薄薄的表格已经激起千层浪。“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某些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虽然情况通报中称此举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代表参与校委会建设,共商家庭教育课程设计,但它触碰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最敏感的神经,绝非一句“便于家校合作”所能解释清楚的。
教育的核心是“有教无类”,是依据学生的禀赋与努力因材施教,而非依据家长的职业与权势“因财施教”或“因权施教”。当学校和老师手握一份详尽的“家长资源名单”,未来需要场地、物资、项目审批或其他便利时,会不会向拥有相应资源的家长“求助”?家长若提供帮助,是否能换取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更优厚的待遇?应警惕家校关系从共同育人的伙伴,异化为相互利用的“资源置换关系”。
健康的家校合作,应聚焦于孩子的品德发展、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而这份表格却迫使家长在“是否如实填写”和“填写后可能带来的后果”之间艰难抉择。这无疑加剧了教育内卷下的集体焦虑,加重了家长的心理负担,“我若无法为学校贡献资源,孩子是否会矮人一截?”公立学校是公共服务机构,其资源应由政府保障,而非向学生家长“众筹”。
一张小小的家校联系卡,折射出的是教育公平的大议题。校园不应成为社会资源的角力场,孩子的童年也不应被贴上家庭的资源标签。学校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而不是个别家庭能带来的额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