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大家谈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陈春雷:
科技教育要注重跨学科融合育人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是国家为夯实创新人才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关键部署。科技教育是育人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个变革的核心,就是“跨学科融合育人”,它体现在3个层面:
首先,在方法论上,它以“跨学科融合”为根本路径。《意见》中“科技教育(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这一表述告诉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为目标,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系统性重构与创新。其要义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强化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践内涵上,它聚焦于“用”与“创”。《意见》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用”,即技术的“应用”和工程的“实践”,其核心是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它强化了动手创造、设计建构和迭代优化,是通往创新创造的关键环节。
最后,在价值归宿上,它以“科技”与“人文”的协同为育人追求。科技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是价值引领和思维塑造。它要求学生在创新实践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主动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及伦理的深远影响,逐步成长为人格健全、勇于担当的创新人才。(本报记者 宗河 采访整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
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要求我们重视高质量科技教育体系的建构。高质量科技教育体系,应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以综合性和先进性为内容导向,突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实现多要素(包括政策、课程、师资、资源、评价、科研)协调高质、多主体(各级政府、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协组织、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社会团体)协同育人、多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阶贯通,形成支撑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生态。要从系统建构高质量科技教育体系的高度理解和落实相关文件提出的重点任务与主要举措中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学科融通、工程实践、生态构建等内容。要统筹推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统筹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习。(本报记者 汪瑞林 采访整理)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东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艳:
“不完美”的尝试比标准答案更珍贵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在校园里,“像工程师一样实践”的种子应该埋在日常的土壤里。小学低年级要会“玩”:用积木搭个小桥怎么才最稳?给布娃娃做“小房子”时,为什么三角形的屋顶比正方形的更稳?这些看似随意的“玩”,其实就是“学提问”“学方法”“学动手”的开始。小学中高年级要会“做”:用纸板搭一座桥,测试能承重多少……也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组队解决“真问题”。
在东港小学六年级的“梦想校园设计师”项目中,孩子们观察与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借助简单的仪器对校园空间进行改造。这个过程中藏着工程师最核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眼睛,想办法的头脑,动手做的勇气。孩子会发现,科学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一群人不断试错、协作、创新的过程。
科技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保有对未知的敬畏、对问题的敏感、对尝试的勇气。在校园里,每个孩子的“工程师日记”都该被珍视:这些“不完美”的尝试,比任何标准答案都珍贵。(本报记者 苏令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