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高中是否应该设置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我直接回了一句:为什么不应该呢?我觉得很有必要啊!

说实话,现在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读书,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他们只是在惯性的驱使下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上学、放学、吃饭、写作业、睡觉。
上学很辛苦,但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什么?是为了老师口中“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还是为了父母口中的“上一个好大学,将来就能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但问题是,他们眼中的父母,尽管其中有些人薪资不低,可依旧不快乐,于是他们又开始产生怀疑——找到一个好工作,真的就能过上好日子么?
就连一些已经考入985名校的学生,同样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就像那位曾在《超级演说家》舞台上大放光彩,立志要拱“城里的白菜”的衡水中学张锡峰,在如愿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成为那个闪耀的“别人家的孩子”两年之后,面对凤凰卫视的采访,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只因为当时报志愿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该报哪个专业,就听别人的话,报了一个“赚钱”的计算机专业。可当他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可他又能有什么选择呢?总不能复读,再考一年吧~~~
像张锡峰这样“赢了高考”,却在大学中迷失方向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每年因为上学后跟不上进度,或者发现自己不喜欢专业,从而退学重读,或者直接摆烂的学生大有人在。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高考前对“高考志愿”以及专业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哪个专业,也不知道哪个专业更有发展前途,只是根据别人(包括父母)所说,稀里糊涂报了志愿。
结果,上了大学才发现要么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要么专业科目学习难度太大(比如有些不擅长数学的学生,报了计算机这些必须学数学的专业),要么是专业前景暗淡(比如土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好……
于是,有些学生开始萌生退意,选择退学复读;有些学生开始想方设法换专业;而有些学生则迎难而上,准备将来申请免试推荐研究生,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
面对同样的环境,学生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对或是错,至少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试想下,如果在高中时候,就能够结合他们自身的情况(比如个人性格、兴趣、擅长学科等方面),为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他们是否就会学起来更有动力?是否就会在进入大学后,少走很多弯路,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呢?

所以说,不仅应该在高中阶段配备志愿指导师,更应该在高二选科之前,为孩子做一些诸如职业倾向性测试、MBTI性格测试等测试,让孩子对自己有相对比较准确的了解,更清楚自己未来适合什么职业,为他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因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不仅会告诉他们该报哪所学校,报哪个专业,还会告诉他们目前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