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面临急剧的变化,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创新。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它改变了教育的生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赋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收集资源,帮助老师研究课程,帮助老师甚至设计课件,帮助老师出题目,帮助老师修改作业,甚至将来可以帮助老师讲课,那么教师群体本身如何发展进步、如何修炼提升呢?

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有赖于教育,教育的质量决定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最永恒的职业。只要社会存在,教育发展,就要有教师。有人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校要消亡,教师要消失。这个观点已被否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就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报告指出,有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
教师要通过师范教育来培养。长沙第一师范校史馆里存有一份过去的招生广告,其中有一句写道:“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说明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之重要。我国师范教育自发展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
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锤炼。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让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很多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为热爱教育,投身于教师岗位,并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优秀教师。
王国维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也要努力步入这三重境界。为了达到这三重境界,教师成长要经过五项修炼:意愿、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
01 意愿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发自内心的当老师的意愿,便不能在教育工作中很好地完成任务。有了当老师、当个好老师的意愿,教师才会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发自内心认同教育的使命,而非将教师岗位视为权宜之选,仅为谋生之用。教师的第一项修炼是培育“从教意愿”。从教意愿越明确、越坚定,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就越快,工作的幸福感就越强。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带来的教育热忱、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性认知带来的教育追寻,正是从教之志的“根系”,是支撑教师在琐碎与挫败中保持专业敏感、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间守住教育初心的动力。
02 锤炼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教师要在教书育人实践中经受磨炼,经受失败和挫折的煎熬与考验,也经受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与激励,不断成长,百炼成钢。
教师的锤炼,就是在教书育人上实践、实践,再实践。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成长,优秀教师“百炼成钢”。
教师的实践修炼是在了解学生中锤炼洞察力,在上好每节课中锤炼专业力,在管理班级中锤炼教育智慧和引领力。“人须在事上磨”,正是日常那些具体而微的“事上磨炼”,让青年教师褪去青涩,真正成为既能站稳讲台,又能叩响心灵的育人者。
03 学习
第三项修炼是学习。教师职业的特性,意味着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知,不断实现思想和知识的迭代,在学习中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不断学习才能站稳讲台,才有底气培养人才。教师是理所当然的读书人和学习者。坚持学习,才能延长教师的知识半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成为“教”的专家,也要成为“学”的专家,要像要求学生学习一样坚持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使自己保持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04 创新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己也要追求创新、有能力创新,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办法对待学生,要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对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挑战。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面临急剧的变化,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创新。学校和教育同样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再是“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校园环境在变、校园设施在变、管理方式在变、组织形式在变,校园里的学生和教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适应变化的关键,在于创新。
教师创新不是颠覆传统的革命,而是扎根教育现场、埋首微创新的迭代和优化,是传统教育与未来挑战在课堂上共舞的“双螺旋”。
05 收获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收获也要修炼,教师的收获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教师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后也不能忘乎所以,还要进一步修炼,弘扬教育家精神,真正教好每一个学生。
历经收获的考验,教师才能超越普通,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教师的更大考验始于收获之时、功成名就之时。当教师历经职称晋升、荣誉加身或跻身名师名校长之列后,更需直面三重叩问:
一是在光环之下如何破除“身份茧房”,以“归零”姿态守住教育初心,警惕傲慢与停滞;
二是如何在名利诱惑面前守住教育者的纯粹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以何种心智和智慧经得住时代浪潮的冲击,在技术颠覆、价值多元的挑战中保持清醒,将过往成就转化为再攀高峰的基石。
教师的终极修炼,是在抵达顶峰后依然以终身精进的韧性、谦卑开阔的格局、脚踏实地的执着,向更深处扎根,向更远处生长。
这五项修炼并不完全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交织、共生共存的,有时候同时发生,有时候单独出现。五项修炼有起点,但是没有终点,一山更比一山高,这种修炼是无止境的。
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教育人生的乐趣正在这山拦山放、攀爬翻越的历练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修炼出了能力、情怀、视野、胸襟,拥有了更加丰富精彩的职业生命、精神世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