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竟摇身一变成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手握数百万科研经费与高额安家费——江苏科技大学郭伟学历造假事件,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令人瞠目结舌。这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靠着伪造的光鲜履历蒙混过关,不仅骗取了高校的信任,更浪费了宝贵的教育与科研资源。随着学校通报与报案,郭伟的骗局被戳破,但事件背后暴露的高校人才引进漏洞,远比骗子本身更值得深思。

郭伟为自己打造的“学霸人设”堪称“惊为天人”:谎称是陕西省高考状元、西安交大本科毕业,拥有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发表185篇国际顶尖论文,手握69项国际专利,还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些耀眼的标签,让江苏科技大学误以为挖到“顶尖人才”,当即开出300万安家费、140万年薪,以及每年超500万科研经费的优厚条件。可谁能想到,这位“博导”真实学历仅为高中,他带博士、掌经费的日子,实则是在误人子弟、挥霍资源。

经人揭发后,学校调查证实郭伟的履历全是谎言,随即解除聘用协议并报案。从法律层面看,郭伟的行为绝非简单的简历美化,而是涉嫌骗取国家巨额科研经费,数额特别巨大,大概率将面临长期牢狱之灾。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伪造的“高考状元”“外籍院士”等身份,并非无从考证——高考成绩可查,院士身份也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可这些最基础的背景调查,在人才引进时竟形同虚设。

这起事件敲响了高校人才引进的警钟:既要严惩郭伟这样的骗子,更要追查相关审核人员的责任。高校求贤若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重头衔、轻核查”的浮躁风气,只会给骗子可乘之机。象牙塔的纯洁性容不得半点虚假,人才引进必须把好背景核查关,建立严谨的审核机制,从学历、成果到身份逐一验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科研经费被浪费、学生被误导的悲剧重演,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尊重与任用,守住教育与科研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