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审思
创始人
2025-11-20 05:04:42
0

廖宇婧 李银霞

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也是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重要议题。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代际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对方法的理论体系构建和提升方法论的实践指导能力重要性凸显。要以方法论为视角,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一是注重主导性方法和主体性方法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实践,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增强“五个认同”,顺利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理论灌输和正面引导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方法意义重大,它们规定着其它各种形式的方法。通过系统化的讲授、解读与宣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框架,为大学生讲清、讲深、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政策。而主体性则肯定了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只有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其内在的积极性、自觉性就能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被动状态转为积极主动的回应、延伸、拓展,才能有效破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方法,如体验式、沉浸式、扮演式、辩论式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是注重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相结合。理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以理服人”,使教育对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构筑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重视理论教育和学习的方法,既保持一定的理论高度,又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一方面,通过宏大叙事、典范叙事、日常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如“石榴籽”“一家亲”“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经典文献共读法、时事热点专题研讨法等,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提升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和原创性理论的能力,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价值立场来把握现实问题。而实践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将理论知识、理论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面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思政课教师通过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田野调查研究、面向民族地区研学、举办民族文化节等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分析和鉴别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

三是注重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可采用立场分明、旗帜鲜明的育人方法如理论宣讲、榜样示范等,也可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方法如榜样示范、环境熏陶、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综合影响。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学理化阐释与生动化表达。具体来说,显性教育具有公开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各门思政课程均可设置专门章节或模块,也可邀请专家学者就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这些直接、系统的课程与课堂教学,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传递主流价值和关键内容。隐性教育一般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等特点,将隐性的育人资源传递给大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影响。如民族团结主题雕塑和文化走廊等校园景观设计,举办民族歌舞表演和美食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环境浸润、文化建设、情感体验等,使大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影响,促进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四是注重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常用的传统育人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多聚焦核心目标,围绕重点内容来展开。我国古代的育人方法和方法理论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等都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借鉴。现代方法往往与传统方法相对而言,它更强调跨学科思维、数字赋能及方法的综合运用。如从文旅角度引导学生们了解各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等;从艺术角度引导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考古学角度研究各民族交流融合过程等。同时,高校思政课堂可以依托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立体化,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方式多样化、学习深度化。结合算法推荐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和跨时空共享。此外,要根据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形成方法的倍增效应。既可以讲故事,也能够讲道理;既可以情感体验,也可以环境熏染;既可以沉浸式体验,也可以访学研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个层面的方法论只是从不同侧重点来阐述,它们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交叉融合之态。要建构完善的方法论,在实践中探索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作者为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汉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科员)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研究》(24Z011)阶段性成果】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拜城二中开启实地研学之旅 近日,拜城县第二中学组织50余名学生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千佛洞,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研学...
义乌站:小商品与大通道 2025-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连日来,长三角铁...
4折高铁票刷屏全网:惠民温度与... 当“最低4折”的优惠标签贴在1300余趟动车组列车票上,广大网友的出行热情被瞬间点燃。无论是沈佳高铁...
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20条举措 ... 格隆汇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意见》落实健康第...
教育部等五部门:高校可积极探索...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11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 廖宇婧 李银霞 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是当前各...
【光明时评】科技教育需“加强”...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
光影绘园景,诗韵颂江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转眼间就到新学期咯,大学故事的开始。总是发生在那个灿烂的夏天。在这段时光里。...
多所高校官宣:压学分、减“水课... 学分是大学生毕业的通行证,每门课都有固定的学分,修够学校要求的总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个学期,不少高校...
屯检数字直播间 | 看不见的欺... 看不见的欺凌 亲爱的家长们、小朋友们,欢迎来到屯昌检察数字直播间。 在成长路上,欺凌并非只有拳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