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01
孩子5岁时喜欢数学,不代表他终生喜欢数学;孩子8岁时喜欢唱歌,不代表将来他一定要走艺术之路。发现兴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笔者: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甚至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即某方面特别优秀的超常儿童。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是神童,那么成才就指日可待。对此,您怎么看?
杨东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两年的树木当柴烧,十年的树木做桌椅,百年的树木做栋梁。人才的培养亦如此。大部分孩子都要经历艰难曲折,将来才会有所成就。这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规律。
即便孩子是神童,成才也不会一蹴而就。在对神童的培养上,我们是走过弯路的。
20世纪70年代,国家迫切希望“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培养拔尖人才”。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首届少年班。当年,能上少年班的孩子都被人们誉为神童,然而,包括宁铂、谢彦波、干政等在内的一批早慧的孩子,后来的发展大都偏离了大家对神童的期望。
这个现象值得深思。当时,北大、清华、复旦等多所高校都办过少年班,后来发现少年大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理想,于是陆续取消了少年班。
如今40多年过去,从统计数据看,当初的神童培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后来他们从事科研的比例不到20%,这和当时办少年班“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初衷相差较大;二是后来他们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的比例也比较低,只有百分之八九,没有实现当初“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培养拔尖人才”的目标。
笔者:如果家长觉得孩子确实智力超常,想对孩子实施超常教育,应该怎么做?
杨东平:国际上对超常儿童教育有一些基本认知,我建议家长参考。
一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但不要过早定向。孩子5岁时喜欢数学,不代表他终生喜欢数学;孩子8岁时喜欢唱歌,不代表将来他一定要走艺术之路。发现兴趣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年,少年班有个女生叫陈晓薇。她在美国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当天,把文凭寄给国内的父母,并告诉父母:“你们要求我做的我做完了,以后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从小喜欢舞台,但父母坚持让她学生物学。
所以,尽管拿到了生物学博士文凭,但她既不喜欢生物学,也不打算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而是转身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做了一名主持人。
她的同事很不理解:你想做主持人,为啥非拿个美国生物学博士?她无奈地笑笑。如果从一开始她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是会更幸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不要光看到孩子的超常,却忘了他们还是孩子。国际上对超常儿童教育最忌讳的是把儿童“连根拔起”,让他们脱离同辈人群体,脱离日常生活,进入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学习。因为这么做,只重视了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情商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比如,湖南少年魏永康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其智力超常,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读研期间被中科院劝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年龄太小,未经世事历练造成的。
三是超常教育一定要适度,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不是通过提前教育,一味地提高学业难度。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就不再举例说明。

02
家长最焦虑的不是高考,而是小升初
笔者: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普遍感到焦虑,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杨东平:我觉得主要还是源于升学压力。孩子在求学路上有几个重要节点,比如,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如果家长把每个重要节点都看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焦虑是必然的。
笔者:这都是高考导致的吗?
杨东平:不全是。现在,中考的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95%以上都能上大学,但很多地方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只有60%,如果在基层,这个比例还会更低。而为了保证孩子中考取得胜利,家长觉得孩子很有必要上一所好初中,所以他们对考试的焦虑从小升初就开始了。
笔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初中是非竞争、非选拔、非淘汰,免费就近入学啊。
杨东平:如果学校都差不多,家长自然不会焦虑。事实上,学校与学校的差距非常大,所以家长才不得不为孩子择校。
我曾去日本、韩国考察,发现他们的小升初压力很小,几乎都是就近入学。当然,也有个别不就近入学的,问其原因,回答是:“这所学校的伙食更好一些。”这和中国家长考虑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03
家长的使命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爱好,让他的天赋得到发展
笔者: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发现美国小学教的内容比中国小学教的内容简单太多,因此觉得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请问,这种看法对吗?
杨东平:美国小学的课程学起来简单轻松,是因为美国小学是以人格养成,即培养社会习惯、兴趣爱好、人际交往能力等为主要目标,而不是追求学业成绩。他们学生之间的竞争,是从高中才开始的。
很多中国同行到美国学校参观,都提到他们的教学进度缓慢、学习一点也不紧张等特点。
美国的一位小学校长对此解释,如果孩子刚上小学就被考试、高难度的学习打败,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他们这么做,正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而在中国,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小学生有厌学倾向。所以低强度的学习不一定不好,高强度的学习也不一定就好。
从1985年起,中国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此外,我们还参与了国际物理、生物、计算机等竞赛,每年都有获奖者。如今,曾和中国孩子同台竞技的外国孩子,很多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咖,但获奖的中国孩子却“消失”了。
艺术领域也如此。在国际艺术比赛中,拿金奖的中国孩子不少。但若干年后,他们也“消失”了。为什么?原来,这些孩子到了十八九岁,有能力为自己做主时,大多选择了离开。因为父母的逼迫,他们对数学、物理、钢琴等不仅没有爱上,反而产生了厌恶之情,哪怕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每年高考结束,都有孩子兴高采烈地撕毁课本和教辅,似乎终于得到了解脱,似乎和上学念书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教育的结果是,一有机会逃离,孩子就马上抓住机会逃离,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对青春和生命的浪费。

笔者: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不是失败的。请问,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什么衡量标准?
杨东平: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三个标准——孩子在儿童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与书为伴;有较高的情商,对人宽容、大气、有爱心;在高中能够形成明确的个人爱好,有自己想要探索的方向,这样学习对他来说,就不会是苦差事,而是他发自内心想做的事。
另外,我提醒家长,养育孩子一定要保持平常心,要允许孩子做普通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就足够了。
在日本考察时,我发现日本孩子的志向大都很“渺小”。他们当中,有人想当蛋糕师,有人想开服装店,想成名成家的并不多。其实,这才是多数人该有的选择—做自己喜欢且能做的事,过有益于社会且能养活自己的生活。
反观中国,孩子总是在家长的鼓励、劝导甚至逼迫下,定出过高的目标,其实真没必要。因为过度竞争会让孩子把同学当成对手、敌人。为让自己的成绩排名靠前一些,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考试前故意把同学的笔记藏起来。究其原因,是孩子想满足家长的高期望。
家长要弄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你的使命不是把孩子送进名校,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爱好,让他的天赋得到发展。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排名,而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鼓励他去做喜欢的事情,多方尝试,允许失败,以帮助他找到真正的爱好。
END
作者:远 方
编辑:壮青青
部分图片来源AI生成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