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上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占合理比例;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优化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强健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提出“二十条”举措。其中,一系列聚焦体育教师待遇保障、专业发展的举措,为体育教育回归育人“主赛道”打通了诸多障碍。

一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与孩子们玩耍。图据央视新闻
随着重视体育教育的政策密集出台、落地见效,诸如“体育老师请假了”等语数外学科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已不多见。然而,在部分地区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惯性思维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体育老师虽不必“被动请假”,但也没能摆脱一直在“边缘”的现实:有的班主任在日常言谈中,仍把语数外和体育分别称为主科和副科,给学生造成片面的认知引导;有的学校专职体育人才短缺,运动器材老化破损……种种现象叠加,导致孩子们释放天性、强健体魄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孩子们对体育课的热情,与体育老师在校园里的存在感正相关。体育教师站到教育教学的“C位”,孩子才可能锻炼到位。“二十条”直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痛点,着力加大体育教师队伍保障力度。让体育教师获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就是让体育教育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重视。提高体育教师评优比例,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确立校园体育的“学科尊严”。将一系列举措落实到位,无疑能激励体育教师安心执教、精进业务。
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基础。除完善体育老师激励与保障机制,“二十条”还在充分保障学生体育时间、 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部署,着力夯实体育教育“基本功”。例如,提倡中小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有质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助于把“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落到实处;打造学生更加喜爱且更有质效的体育课,帮助孩子们换个角度看运动,将其从一项任务转变为一种乐趣;让学生立足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着眼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
不仅要为体育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职业舞台,还要助力其站稳立德树人的育人舞台。不仅要让孩子们动起来,还要为其铺就通向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的坚实道路,真正为其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基。给体育教师以底气,就是给孩子成长以朝气,也是为孩子们健康加油打气。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殷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