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大学替课乱象:别让上课沦为走过场
□刘金陈
日前,《半月谈》刊文关注大学“专业替课”现象。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去上课,便花钱找人替课;另有学生以帮人替课为兼职,明码标价、获取报酬,在某些高校甚至已出现了替课中介平台和灰色产业链。实际上,大学生有偿替课现象曾多次被媒体曝光批评,但如今却愈演愈烈,其中的症结亟待破除。
或因外地实习、社团活动、考研复习等没法去上课,或因一些课程内容质量堪忧、授课方式乏味等不愿去上课……在一些学生看来,他们付费找人替课实属无奈之举,自己去不了或不愿去课堂,却又怕因此丢掉学分。但必须言明的是,找人替课是一种投机取巧行为,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大学生应当具备合理规划学业任务的能力,能平衡好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不能简单以无奈去粉饰失信,心安理得地骗取学分。
但进一步而言,大学替课之风盛行,也侧面反映出课程设置及内容或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一些大学在大四安排必修课,难免会与学生找工作、实习产生冲突。再如,一些大学管理模式高中化,竟然还有早晚自习课,难免令学生产生倦怠与反感,乃至找人替课……
而在课程内容上,诸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公共课,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空泛,既脱离专业学习需求,也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部分老师授课时沉浸在自说自话中,方式单一、照本宣科……这些在学生眼中没有价值的“水课”,往往成为替课的“重灾区”。
因此,在批评大学生疏于学业、替课失信的同时,高校不妨考虑一下:这堂课开设的时间节点是否合理?究竟有无开设的必要?而老师在走上讲台前,也宜琢磨一下,这堂课到底如何讲才不会令学生食之无味?
课堂不是老师站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是师生彼此都高度投入、沉浸其中,老师是领航者、学生是探索者,一起遨游知识的宇宙。然而,在一些“水课”中,老师成了念PPT的汇报者,为了讲课而讲课;学生成了出席的观众,为了听课而听课——这样的课堂实在乏味,也毫无收获,师生彼此都像是在表演,以致后来学生开始花钱找人替自己表演上课。
为了治理替课乱象,一些学校开始以随堂测验、拍照查人乃至辅导员巡堂等各种方式严格考勤,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优化课程设置与教育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更新内容、创新形式,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愿意来、有收获,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比如,今年以来,多所高校先后宣布缩减本科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剔除已经过时、不适合当前需要的冗余课程,并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不仅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选择权,也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替课乱象。
课堂不是表演场,上课也不能走过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以演员的角色代入其中。对高校及老师来说,必须明白,讲好每一堂课,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之于学生,也须明白,课可以替,但学习不能替,人生也无人可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