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开局?11月20日,一场关于教育人生的对话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演播厅内展开。当日,作为首都师大“大国良师”“大思政课”系列活动之一的“泮水回波”校友论坛举行。

一场关于教育人生的对话在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演播厅内展开 。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嘉宾们讲述教师情怀与母校情深
此次论坛主题为“再印初心——一场关于教育人生的对话”,邀请基础教育领域校友、校领导、师生代表参会。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何杰,北京市房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郭冬红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胥庆等参与了此次论坛。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表示,此次论坛不仅是校友情谊的温暖相聚,也是关于教育使命、教师价值与人生追求的深度探讨。在面临教育强国建设中,首都师大何为?蔡春介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与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等学府,培养大国良师是该校的使命所在。
他介绍,首都师大正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创新师范教学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强化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位从首都师大走出去的师范生理解教育的本质,掌握扎实的本领,真正成为学生品格的锤炼者。
此次活动在良乡校区展开,蔡春表示,该校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要推动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人文学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进教育资源向更广泛辐射。“良乡校区规划功能合理,很多重要机构、研究平台和海淀校区并驾齐驱,共同为师范大学未来发展提供前提条件。”蔡春说道。
研讨会聚焦“母校情深、教育现场、未来之约”等话题展开,四位嘉宾分别分享了自己从心出发、奔赴并拥抱教师职业的过往。“我始终对教育抱着热忱,会继续走下去。”郭冬红感慨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时间,和时间做朋友。”胥庆把这句话送给台下的学生们。
各学科“大咖”分享教育理念和经验
对于未来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同学们,如何获得对各个学科的认知?作为语文名师,何杰认为,上学时,自己从大学老师身上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彼时仍对于文学和语文学科的关系思考不多,站上讲台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对文学侃侃而谈并不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绩,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老师要教学生自主完成语文的听说和写作,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文化浸润,“做语文学科教师,既要把人文的内容教好,又要按照科学规律去做”。
同为中文系出身的郭冬红也感同身受,她告诉同学们,通过语言表达感染和带动学生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教学要脚踏实地,对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有内化的过程,要把知识内化和建构后输出给学生。
胥庆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表示,数学很美、很好玩也很有用,他因为热爱这一学科,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数学问题,有时候累了也会通过做数学题保持清醒,“比喝咖啡还管用”。他告诉同学们,无论作为什么学科的老师,一定要把专业融入骨子里,相伴终身,一同成长。
“在座的学生可能并不是从小便立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但我想说,教育这一职业是值得反复回味和品味的。”刘长铭表示,教师从事“人”有关的工作,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做这一工作,会从孩子双眼中得到被需要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感受。他回忆起一位北京四中体育特长生的经历,彼时,这名学生学习并不好,他在一次支教中被农村的孩子们抱着大腿挽留,那一刻调动了他的价值感,“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教育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刘长铭告诉在座的同学们。
鼓励准老师们在“不争不卷”中找到教育之道
刘长铭表示,自己到北京四中之前也教过基础薄弱校的学生,如今这些孩子发展得也很好。他当下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新学校,但在“不争不卷”中创造了一个教育模式,即每年要演一部年度大戏,演这幕剧的所有背景、道具都是学生亲自设计制作,“一年上千个道具都由他们完成,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同样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访谈结束后,蔡春(右一)为校友颁发纪念奖杯。 受访者供图
“一个孩子无非想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如果学校不能提供,就从电子游戏中、街头团伙中寻找。我们要做更加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事情,在座师弟师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应该在‘不争不卷’的想法、观念中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和教育之路。”刘长铭的一席话获得台下掌声。
“房山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在此背景下,房山教育也呈现特殊性。”郭冬红介绍了房山“城市化和深山地区并存”的教育特征以及房山教育领域近年来的灾后重建工作,她把山区六个乡镇7所学校的小朋友们整合集中办学,让教育实现公平和均衡。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如何自处?何杰认为,人工智能解决的是逻辑和算法,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和思想,后者恰是语文为代表的所有学科要传递的内核。学生们不仅要掌握信息,学会逻辑推导,更要从小学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具体到语文学科,该学科天生就有育人的功能,何杰用《愚公移山》这堂课举例,学生会问“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老师要教导,愚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恰是传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就像郭冬红在灾后重建中设立的新学校、像刘长铭在新学校中蹚出的一幕幕年度大戏,像从四川走出的胥庆如今站上了首都教育讲台,“这些,人工智能是教不出来的”。
何杰表示,学生们课堂上的问题涉及了价值判断和深层次文本解读,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知其然的问题,解决一部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但人可以解决“知其何以如此然”的问题。如今,他也在拥抱人工智能,通过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和经验开发了批改作文的智能体,希望能给教育资源不好的孩子给予教育支持,“我相信我和人工智能各有擅长”。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