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打扰,既是对教师时间的基本尊重,也是提升课堂质量最直接的治理举措。对一线教师而言,最宝贵的是一整段连续、安静的专业时间:深入备课、追问学生闪念、整理课堂记录……课堂质量需要持续思考,教师成长依赖稳定投入,关键时间一旦被频繁挤占,再好的要求也难落实到课堂。
时间首先要留给课堂,留给备课和教研,而不是被各种与教学关系不大的事务切割成零散片段。只有在时间上把课堂放在真正优先的位置,备课、上课、观察、复盘这条专业链条才有可能保持完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发文、督导、考核、评比等环节划出“红线”。不仅仅是减少任务数量,也在为学校的专业运行重新划定边界——明确哪些事情可以进入校园、以什么频率进入、由谁承担。换言之,治理的关键是让“备课—上课—观察—复盘”这一专业循环不再被琐事打断,使课堂改进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内部驱动力。
减负是否奏效,更直观的标尺在课堂:教师是不是能按自己的节奏备课、听课,教研是不是不再被临时事务挤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是不是更足。有的地方通过统筹督查安排、合并精简校内会议,把原本被切碎的时间还给教师,用在集体备课和课堂研究上,教师立刻感到“瞬间松了一口气”,学生的课堂体验也随之改善。以课堂为尺度检查减负,是检验政策含金量的可靠路径。事实表明,治理方式稍作调整,课堂便会作出回应,教师能持续完成专业循环,学生学习状态便能稳定提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许多“干扰”并非教学需要,而是压力层层下沉、形式不断叠加的结果,是对材料和留痕的过度依赖,是怕出问题的兜底焦虑。转变治理方式,才能让减负政策在一线形成持久效应。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同步升级治理理念和方式: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住发文审核关,严格控制进校频次;学校要把备课、教研时间写进作息表并严格执行;相关职能部门要让“真减表、减报、减拍照”落到流程;社会与家长要看见并尊重教师的大量隐性劳动,少用临时通知打断课堂节奏。
把教师连续、稳定、不被冲散的专业时间视为重要教育资源,通过制度护住这份时间,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前提。少一点无谓的打扰,让一节正在生长的好课从头到尾不被轻易打断,这样的改变,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和家长也能看得见。这种具体而安静的“少打扰”,也是真正指向课堂、直达质量的治理。
(陈文华 作者系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教师)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