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区游乐场里,我常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因为抢玩具被妈妈当众训斥,孩子要么哇哇大哭,要么倔强地梗着脖子。妈妈气得直跺脚:"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可没过几天,同样的戏码又会重演。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不是惩罚,而是引导。今天,我将分享几个让"熊孩子"明事理又不伤感情的小妙招,都是从身边家长的智慧中学来的。
1、自然结果法: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
小林的儿子芳芳特别不爱吃青菜,每次吃饭都把青菜挑出来。小林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强迫孩子吃,或者威胁"不吃青菜就不准看电视"。她只是平静地告诉芳芳:"如果你不吃青菜,身体可能会缺少维生素,容易生病。"
起初芳芳不当回事,结果真的有一天在幼儿园午睡后,她因为肚子不舒服提前被接回家。那天晚上,芳芳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青菜了。"小林趁机和他一起研究了哪些青菜富含维生素,现在芳芳不仅不挑食,还会提醒妈妈买菜时多买些绿色蔬菜。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个观点:"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
有一位智慧的爸爸,当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时,他不会唠叨"玩具要放回原处",而是第二天直接把散落的玩具收到一个透明箱子里,告诉孩子:"这些玩具今天要'休假'了,因为你昨天没有好好安置它们。"结果孩子第二天就主动把玩具都整理好了,因为他发现"罢工"的玩具让自己少玩了好一会儿。
2、情感共鸣法:用故事代替说教
老王的女儿小雨有段时间特别爱撒谎,明明作业没写完,却对老师说本子忘在家里了。老王没有直接揭穿女儿的谎言,而是在睡前给她讲了个"狼来了"的新编故事:"有个放羊娃总爱开玩笑说狼来了,第一次大家跑来帮忙,发现被骗了;第二次大家又跑来,又发现被骗了。后来真的狼来了,没人相信他,结果羊都被吃掉了。"讲完故事,老王问小雨:"你觉得那个放羊娃为什么最后哭了?"小雨若有所思地说:"因为大家不再相信他了。"从那以后,小雨撒谎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因为老王让她自己体会到了不诚实带来的后果。

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项研究:孩子是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张阿姨有个妙招,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时,她不会说教"要懂得分享",而是拿出孩子最喜欢的绘本,翻到小动物们互相帮助的页面,然后问孩子:"你觉得小熊不愿意分享蜂蜜,其他小动物还会和他玩吗?"孩子通过故事里的情节,自己得出了"分享会让大家都开心"的结论,比直接说教有效多了。
3、有限选择法:给孩子决定权
阿雯在管教女儿时有个聪明的做法。以前她总说"快去刷牙",女儿总是拖延。后来她改成:"你是想现在刷牙,然后听一个睡前故事;还是再玩五分钟,然后直接睡觉?"女儿通常会选择前者,因为这样能多听一个故事。表姐说:"给孩子选择权,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尊重,反而更愿意配合。"
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建议:"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而不是命令。"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当小朋友不愿意收拾积木时,她不会说"必须马上收拾",而是拿出两个小篮子:"你可以选择把红色积木放进这个篮子,或者把蓝色积木放进那个篮子,你想先收拾哪种颜色?"小朋友们通常会兴致勃勃地开始收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参与了决定过程。
写在最后
站在小区游乐场边,看着孩子们在夕阳下嬉戏,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让孩子害怕惩罚,而是让他们理解对错。
自然结果法让孩子从体验中学习,情感共鸣法通过故事触动心灵,有限选择法则赋予孩子自主权。
这些方法既避免了无效的惩罚,又保护了亲子关系。毕竟,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长记性",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明事理的人。

当我们用智慧代替怒火,用引导代替惩罚,孩子不仅会明白对错,还会感受到被理解的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上一篇:学霸讲堂来啦!
下一篇:俞敏洪深夜发内部信:这次是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