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季来临,百万考生挤独木桥,不少人抱着急于上岸的焦虑,却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大家好,我是周兆成,最近考公话题热度不断,从命题专家保过班到内部改分,这些看似诱人的捷径,其实全是法律风险,不仅可能让你钱证两空,还可能触犯刑法,终身禁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公考都存在哪些陷阱?

首先得明确,所有公考提到捷径,就要警惕是骗局。比如最常见的出售真题答案,千万别以为只是花钱买资料,公务员考试真题属于国家机密,根据《刑法》第284条,非法获取、出售国家考试试题或答案,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之前就有考生花2万元买绝密答案,最后不仅没拿到试题,还因涉嫌共同犯罪被调查,备考多年的努力全白费。
再看替考包过陷阱,骗子伪装成高材生枪手,收手续费还索要身份证、银行卡信息。这可不是简单的作弊,《刑法》第284条明确规定,代替考试罪,替考双方都要承担刑责,可处拘役或管制,同时还会被终身禁考。更可怕的是,你泄露的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网贷诈骗,最后不仅没上岸,还背上一身债务。

而那些虚假考前培训,无资质机构谎称命题专家授课、不过全退,收取高额费用后提供低质课程,甚至卷款跑路。这既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刑法》第225条的非法经营罪。考生支付3万元保过费却只听刚毕业大学生讲课的案例不在少数,退款时还会被未打卡、缺勤等霸王条款刁难,维权难度大。
当然,还有山寨钓鱼网站、查分改分骗局,骗子克隆官方页面,诱导填写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甚至发送含木马的链接。这不仅涉嫌诈骗罪,如果窃取考生信息还可能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要知道,公考评卷实行双人双锁保密流程,分数根本无法篡改,所谓内部改分纯属无稽之谈。
其实防范这些陷阱并不难,核心就是守住“三不”原则,不迷信“保过”承诺,正规培训机构必须有《办学许可证》,“命题专家”、“内部资源”等宣传注意识别谎言;不触碰法律红线,作弊、买答案、替考都属刑事犯罪,一旦涉案终身受限;不泄露个人信息。

下一篇:5部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