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
创始人
2025-11-23 15:45:41
0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张立 摄

今年恰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建院20周年。11月22日,作为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重点工程,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以下简称冯骥才博物馆)在该校青年湖畔落成。冯骥才满怀喜悦地说:“人们都说梦想比现实美丽,但我们的博物馆是比梦想更美丽的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

这座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性博物馆,是冯骥才与团队送给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全体师生的一份特殊礼物。83岁的冯骥才达成了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打造一座与之相称的重量级博物馆的文化理想,130岁的天津大学迎来了文化新地标,600多岁的天津多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各界嘉宾的见证下,这座备受期待的博物馆彻底揭开面纱——数千件冯骥才的各类藏品、文艺作品与大量具有当代文化史意义的文献资料,以“四驾马车”“海外名人手迹”“美的历程”“中国年画史”“妙手丹青·民间绘画”“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六大展览,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两个馆中馆的形式震撼亮相。

11个展厅里的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座仿佛会呼吸、有生命的博物馆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严格按照非遗学理论来打造的,从而造就了它气韵悠长、美不胜收、温暖治愈的特质,让人宁心静气,流连忘返。这座博物馆是冯骥才与团队奋战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结晶,也是冯骥才的人文教育理念——把大自然请进校园、使学院博物馆化的完美实践。

门厅里,迎面墙上高悬的“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既是冯骥才人生的注脚,也是冯研院的院训。他希望学院里的年轻人,“个个独立、有创造性,心有大爱、目标一致。”拾级而上,目之所及,韩美林的画,冰心、王蒙的题字,古朴灵动的老物件……馆内处处精心布置,哪怕小小的角落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回想起当初余秋雨和他坐在一个马槽上聊天的情景,冯骥才感慨万千:“我们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这让我很感动。对知识分子来说,最难得的是遇到理解,理解是一种文化眼光。学校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能建成这样一座精致的博物馆的根本。”

说起艺术家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冯骥才甚至有点哽咽:“朋友们深知我有一个梦想——要用作品和毕生收藏精华建一座博物馆放在大学里,也知道我常说——为后代和为未来做事是幸福的,所以他们热情、真诚、慷慨地支持了我,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王蒙几次发微信问我什么时候开馆,说一定去。我说你都91岁了,现在太冷了,别动了。他说,零下40摄氏度也去……我想在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把这些一直支持我们的好朋友都请来,好好感谢他们。”

“四驾马车”并驱

博物馆北区设有“四驾马车”“海外名人手迹”两个展览。由王蒙题字的“四驾马车”展览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绘画、文学四个维度,系统呈现冯骥才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领域的成就,精心谱写一部立体的文化人格史诗,充分展示这位文化大家如何拓展生命维度实现自身文化生命的最大化。

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板块是首次亮相。文化遗产保护板块梳理了冯骥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领域——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传统村落保护,呈现了他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缘起,以及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化抢救中的所忧所思所行。

教育板块集中呈现了自2001年冯骥才受聘天津大学教授以来,近20年间他在教育领域中的人文开拓以及创建非遗学的思想与行动。“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他倡导“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的理念,逐步开展一系列通识教育创新实践,同时将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命题带入教研工作,把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注入教育使命……潜心营造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殿堂。

冯骥才始终视文学为主业,认为作家是自己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文学板块呈现了冯骥才的生命史、文学世界,展示了他数十年写作生涯中大量的版本、译本、手稿、手绘、日记、手记、信札、作品首发报刊、照片等当代文学珍贵的史料、实物、音像资料,堪称一种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活态现场。其中“生命长河”部分特别引人关注,以清流、冰河、凌汛、激流、漩涡、深流等关键词勾勒出他丰富的精神历程。这里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史,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图谱。

画为无声之诗,诗即有声之画,绘画板块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冯骥才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水墨诗文”代表作。在这里,观众能看到他如何用笔墨表达心性,如何在光影交织中展现心灵的敏感。

雨果的信札、托尔斯泰的签名、李斯特的手写乐谱……“海外名人手迹”展览让参观者与艺术家、科学家进行心灵“对话”。

融入美育理念

从博物馆北区来到南区,迎面的金字朱匾“大爱厅”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写。莫言还题写了“大爱无疆”四个字,致敬冯骥才广博深厚的爱心。

南区有“美的历程”“中国年画史”“妙手丹青·民间绘画”“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展览,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两个馆中馆。“美的历程”展览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中华民族雕塑历史长河。“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妙手丹青·民间绘画”展览同样具有美育效果,前者展现中华各民族美的传统、各地域美的特点以及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后者展出的都是历代民间画工的绘画精品;他们大多隐没民间,技艺却精彩绝伦。其中,精美的《冯氏祖先像》是冯骥才忍痛割爱从家中拿过来的,他坦言:“何家英说我连家底都拿出来了。因为我觉得这张画非常能体现民间画工的高超技艺,让我们对这些古代不知名的画工心生敬意。”

冯骥才非常推荐“中国年画史”展览,“我喜欢年画,喜欢收藏年画,喜欢年画的历史,中国年画史的普查是我牵头做的。这个展览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其中一些年画甚至是孤品。”该展览展现了中国年画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堪称一部立体的中国年画史。

“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博物馆、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非遗博物馆,是严格按照非遗博物馆理念打造的,是我们对非遗学理论的实践,有助于人们真正认知非遗,保存非遗,传承非遗。”冯骥才介绍,这里将成为非遗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价值不菲的低反射玻璃,带来“无玻璃感”的超清视觉效果,让一件件展品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甚至连人物像的眼睫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处充满仪式感的细节,都指向这座博物馆的精神内核;每一件精心摆放的展品都仿佛有了生命,等待着与参观者进行心灵对话。

“我希望以当代文化理念连接过去、现在、未来,营造美的氛围,开展美的教育,为师生提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平台,打造充满人文情怀的天津大学新文化地标,让博物馆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文化自信的大学校。”冯骥才坦言,这座理想中的博物馆也是高校人文艺术的学术研究基地、非遗学科建设与教研实践的支撑,还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举办高水准艺术展览等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公立非营利机构。

据悉,冯骥才博物馆现阶段采取预约制,面向天津大学校内开放。(记者 仇宇浩)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默茨会晤李在明:要制定对华战略... 【文/观察者网 齐倩】二十国集团(G20)南非峰会间隙,当地时间11月22日,韩国总统李在明与德国总...
平原县妇联“科学育儿·为爱启航... 为帮助职场家长破解育儿焦虑、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实用方法,缓解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11月21日,县妇...
涉俄乌“28点”计划是否代表美... 围绕美国方面就结束俄乌冲突提出的28点新计划,美国政界的表态陷入了前后矛盾和混乱。当地时间22日,一...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张立 摄 今年恰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
50万元书法特等奖被组委会取消... 极目新闻记者 王灿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上,中国青年书法家延志超创作的草书作品获...
苏姿丰:不担心AI泡沫,203... 【11月23日苏姿丰看好AI市场,称投资不足比过度更危险】11月23日,苏姿丰称不断增长的人工智能(...
奥运冠军张家齐宣布退役 告别跳... 11月22日,奥运冠军张家齐发布视频《下半场,开启新副本》,告别跳水赛场。图为11月10日,张家齐参...
2025版最新鲁教版初中英语(... 本教材的基本介绍: 本套2024版最新鲁教版初中英语(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是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专...
东湖评论:镌刻奋斗印记,书写湖...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广东深圳市举行。604名湖北体育健儿承载荆楚人民重托,奋力...
166万粉丝博主被抽中将参加荒... 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网红‘独行客亚麟’又重出江湖了!”“网红‘独行客亚麟’被抽中,将参加张家界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