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秋天,佛山“首个秋假”的热搜,被三个刮鱼鳞的孩子占据了。市场的喧嚣、顾客的询价、鱼盆的水声,与他们的笑声构成了一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堂。这寻常一幕,被市民吴先生偶然捕捉并传至网络,经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报道后,20余家省市媒体转载。
一则无意中拍下的视频,从佛山火到全国,无数网友点赞,众多媒体转发,背后是公众对教育本质与假期意义的叩问。
在“教育焦虑”蔓延的当下,家长们往往陷入两难:既想让孩子挣脱题海少上几个补习班,又怕输在所谓“起跑线上”;总以为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与孩子一起奔赴诗与远方,而各种掣肘又让自己产生各种愧疚。说到底,在怎样陪伴孩子、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问题上,家长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而三个鱼档少年的出现,戳破了这种焦虑。
鱼档里的每一次刮鳞、每一次剖鱼,都是最鲜活的教育。
杨今府从7岁主动提出帮工,到如今一分钟处理一条鱼、能搞定40多斤的大鱼,挑鱼秘诀信手拈来;杨今晨偷偷观察哥哥三天便学会刮鳞,以掌握杀鱼技能为傲;杨今好虽初学时日尚短,却早已懂得“能跟爸妈在一起便是最大幸福”。这些课本外的技能与感悟,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无数次实践后的收获。
劳动带来成就感,也在磨砺品格。失手杀破鱼胆后,少年会主动更换鲜鱼,因为他记得妈妈的教诲,深知“不能把苦鱼卖给人,否则既输了钱,也输了诚信”,“长大后要带爸爸妈妈出去玩,因为他们太累了”成为三个孩子共同的感叹。这种守诚信、能感恩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长,显然比任何说教都更恒久。
当很多家长还在为春秋假怎么度过而苦恼时,三个少年及其家庭已给出了解答。
按照政策的初衷,春秋假并非只是简单的“多放几天”,而更应致力于让孩子在自然与社会中获得“活的知识”。三少年将其成长孕育于艰苦而快乐的劳作中,通过打量顾客、观察市场来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又岂是精心设计的课程所能取代?
公众为三少年点赞,其实也是在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
很多时候,不少人习惯于把教育窄化为成绩与升学,却忽略了责任、感恩等品格的培养。鱼档少年的故事证明,最好的教育未必就是要与别人比拼物质的丰富,要为孩子付出最高的成本。
杀鱼卖鱼几十年,三少年的父母或许不懂高深的教育理论,但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责任、专注与坚韧。无异于告诉众多家长,陪伴孩子不必拘于一格,一起完成一项家务,共同面对一个挑战,在互动中建立情感联结,才是最坚固的亲子纽带。
也许会有人质疑,让孩子在鱼档干活,是否过早承担了成人世界的辛苦?但孩子们的那份专注、自信和快乐已经说明了一切。
媒体报道,少年们的父母起初也曾拒绝,担心孩子“太累太脏”,但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是替孩子规划一切,而是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承担责任。这种开放与信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同样宝贵。
孩子们千差万别,家庭形形色色,成功的教育方式也未必只有一种。鱼档少年及其家庭的故事,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当下,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机会。这是相关故事传播开来的最大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