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的时候,都会听到一些家长围在一起吐槽:
“搞仪式感就是瞎折腾!生日买个蛋糕就行,还搞什么装饰、许愿,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每天睡前讲故事、道晚安,真是多此一举,孩子困了自然就睡了。”

仪式感在这些父母眼里,好像就是矫情、费钱、没必要的事情。与其这样,还不如花点时间辅导作业,顺便给娃多报个兴趣班更实在。
很想问问这些父母有没有发现?那些从小在有仪式感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好像更开朗、更自信,跟父母的关系更好,也更懂得感恩。反倒是那些被随便养的孩子,往往对生活少了很多期待,对情感也少了一些感知。
只想说一句:仪式感,从来都不是花架子!它是藏在细节里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幸福。

别再误解了!仪式感从来都不是瞎花钱,而是心理营养。
很多父母只要一提到“仪式感”这件事,就会想到买昂贵的礼物、办盛大的派对,总觉得这是有钱人的游戏,普通家庭根本玩不起。
但其实,真正的仪式感跟钱没有关系,跟用心有关系。只是通过固定的动作和特定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爱着。单从心理成长和健康角度来说,这可比任何的物质都重要。

仪式感的重要性,什么都替代不了
1、帮孩子感知幸福
生活里的大多时光都是平淡的,仪式感就是平淡日子里的高光时刻。
精心布置的生日场景,会让孩子觉得今天他是最特别的;节日里一起贴的春联、包的粽子,会让孩子知道这个日子很特殊;睡前的拥抱、晚安,都能让孩子带着温暖进入梦乡。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会让孩子明白:生活不是只有学习和作业,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美好事情,慢慢就会养成发现幸福的能力。

2、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孩子对规律、稳定特别敏感,仪式感恰好就是固定流程。
每天早上陪孩子一起吃早餐,晚上一起读绘本,等到周末假期的时候一起外出玩耍……这些固定的事情,会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这些事都不会被改变,心里也会觉得特别踏实。
就像很多孩子睡前必须听父母讲故事一样,不是娃非得矫情,而是这个仪式让他知道现在很安全,该安心睡觉了。

3、帮孩子学会感恩
很多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就连礼物也是随手就能得到。
到头来,孩子很容易被养成“白眼狼”。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因为缺少表达的仪式感。要是父亲节的时候,妈妈能和孩子一起给爸爸画张贺卡;妈妈生日的时候,爸爸能和孩子一起做小蛋糕,结果就会不一样。
收到礼物的时候,父母主动说一句谢谢,顺便回赠孩子一个拥抱。那这些仪式会让孩子明白:爱不是默默付出,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主动表达,并且懂得感恩。

普通家庭的仪式感,不费钱还管用
很多父母抱怨:我也想搞仪式感,可是没有那么多钱,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其实仪式感真的特别简单,不用追求高大上,从日常小事入手就可以,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就可以。
1、日常小仪式
不用等节假日,只要在每天的小事中加入仪式感,晨起的早安、出门前的拥抱、睡前的亲子阅读。
这些小事花不了几分钟,更不用花钱,却能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爸爸一直在关注他,那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也变得有盼头了。

2、节日小仪式
很多父母觉得节日就是家人一起吃顿饭,但其实加点小仪式,会让这个节日变得不一样,反倒能让孩子更难忘。
端午节一起包粽子、中秋一起吃月饼,这些节日的仪式感不仅能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还能让他们知道节日就是要和家人在一起度过。

3、特殊时刻的小仪式
孩子成长中有很多第一次,也有很多重要时刻,这些都值得用仪式感来纪念。这些特殊的时刻记录下来,等到孩子长大后就是最好的礼物。
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第一次上幼儿园……这些仪式不是在庆祝成功,而是让孩子知道他人生的每一步成长,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缺席,一直在关注。

写在最后:谁说仪式感是有钱家庭的标配呢?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也应该在能力范围内给他们准备仪式感,这样才能养出有爱又懂感恩的娃。
上一篇:湖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湖南继续教育网赋能专业人才,构筑湖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