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长大后,你买了什么小时候没拥有的东西?
一个女孩说,在二手市场买了很多家具、餐具等,并且东西颜色不同,不搭配。
女孩的母亲,总是指责:“太没有品味了。”
女孩却反驳:“我的房子,我喜欢。”气得母亲跳起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女孩小时候喜欢各种颜色的东西,而母亲布置的家庭,总是中规中矩,颜色都大差不差。
母亲还让女孩穿粉色的裙子,认为这才有“女孩子气息”。女孩不敢拒绝。
终于,女孩长大了,迅速摆脱母亲的控制,也变成了母亲眼里的另类的人。
类似的讨论有很多,从小怕父母,因此什么都顺着父母,而长大后,开始做自己,和父母决裂都行。而父母认为,他们太不可理喻。
在知乎上,看到另一个话题,似乎和上一个话题是对立的: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父母们吐槽,怎么孩子小时候很乖,都不怎么顶嘴,而长大了,可以翻脸?
“孩子和父母吵几句还好,我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是沉默,好像冷暴力。”
“我忍住脾气劝说孩子,但是孩子听不进去,反过来脾气很大。”
父母表示了各种担忧,就是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也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多年里,父母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孩子长大之后,也会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若不能,就和父母疏远,长期的沉默。
难怪有的父母,说自己的 孩子,去读大学了,不要钱就不联系,如“丢了一样”。

02
孩子小时候,在父母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还越来越沉默,长大后,多半会走两个极端。
1.从怕父母,变成“恨父母”。曾经是言听计从,后来是置若罔闻。
2.从被父母伤害,变成“伤害父母”。曾经是被动承受,后来是主动回击。
我还小的时候,家在山沟里,也很穷。
家里有一个小闹钟,外表看起来很古董,也讨人喜欢。
闹钟可能是年龄大了,走不准。
我一直很喜欢,觉得要留作纪念。对母亲,我也说过,要留着。
但有一天,母亲告诉我,闹钟卖给了一个收古董的人。得了两块钱。
听了母亲的话,我很失望。但没有继续说什么,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我读初中的时候,母亲给我一条旧裤子。
到了学校,有同学嘲笑我——裤子上有隐隐约约的花纹,明显是女孩裤。
回家,我脱掉裤子,不肯穿了。母亲把裤子接过去,改一改,又给我了。
这一刻我发现这样的家庭,太穷了,我有一种马上逃离的想法。
《被忽视的孩子》中说:“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是的,我就是那个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的关系,不冷不热,看看父母,都觉得是一种义务,不是人情。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就是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她从小被母亲薄待,考上好的大学也不能够去,母亲嫌弃学费太贵,非要她去免费的师范。
苏明玉外出读书期间,母亲把她的房间都挪用了,回家都只能沙发上躺一躺。
苏明玉成年之后,几乎和父母没有交往,独自外出闯荡,成家。
在母亲过世的时候,苏明玉和兄弟姐妹闹起来,所有的委屈,那一刻都释放了,如洪水猛兽。
成长中的孩子,如水一样。力量不够的时候,是柔的,随意可以截断,可以取走。
但是孩子成长之后,就变成了洪流,谁拦住他,就冲毁谁。

03
父母们,千万别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而是用童年去治愈一生。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经说:“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了,如果你教育的过程中,自己都 很痛苦,就学会调整,甚至反着来。
1.孩子成长,不仅仅是父母教育他们,更多是两代人一起成长。
父母多介入孩子的世界,换位思考。看孩子具体需要什么。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想法的奇葩的,别冷嘲热讽。
记得有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说,很想要一个月亮,放在家里。
夜里,父亲端来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月亮就落在水面上。那一刻,孩子快乐,感动。
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满足各种愿望,去读各种书,教育才更有效。千万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孩子成长,是可以适度自由的,而不是和父母的要求一样。
哈佛大学提出一个“信任三角形”理论。
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真实感、逻辑性和同理心。
孩子的天性是真实的,孩子有自己的逻辑,孩子需要被理解。父母,强调自己的“绝对话语权”,把三角形撕裂了。
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孩子就很真实地体验成长,而不是被动地成长。
不要让孩子被小小的渴望,困住了。而是渴望是可以被支持的,哪怕不成功。

04
做成长型的父母,学习永远在路上,孩子 也是自己的老师之一。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不好,不仅仅让孩子多原谅,更要让孩子多帮助。
孩子的诉求,言语,行为,看起来是为难了父母,其实是帮助父母在某方面的成长。
一个不走极端的孩子,从小就不会小心翼翼,沉默到底,而是和父母有商有量。
父母有松弛感,孩子更愿意亲近。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