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颐
在当前我国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质量无疑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长远追求。班级环境,作为幼儿日常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场域,正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直观、深刻的缩影。《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环境创设》一书直面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核心挑战,为学前教育一线从业者提供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行动方案。

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强调了环境的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仍面临“成人本位”、环境与课程脱节、评价流于形式等现实问题,使得环境往往未能发挥其作为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为幼儿的真实发展需求提供支持。
面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理念如何落地”的普遍困惑,《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环境创设》一书提供了系统而清晰的答案。本书通过梳理理论依据、解析核心概念、挖掘意义特点,并结合典型案例,构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核心行动路径。本书超越了对环境布置技巧的简单阐述,展现了一套从理论思辨、路径构建到实践反思的完整体系,既回应了政策对高质量环境创设的要求,也为广大幼儿园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实践中的挑战提供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览全书,我认为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本书逻辑清晰,结构安排合理。第一章系统阐述了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主要特点与价值意义,从四个方面构筑班级环境创设的理性思辨。第二章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聚焦环境创设的行动路径,从基本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机制及教师角色等方面展开,结合形象化的图文展示系统回应“评价标准流于形式”等现实挑战。第三章至第五章则分别以小、中、大班为对象,通过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创设实例,清晰展示如何将前文提及的理论与路径有效转化为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实施方案。
第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全书,回归教育本质。首先,书名“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环境创设”明确了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凸显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性作用。其次,从第一章对“儿童中心论”等理论的阐述,到第二章对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作为儿童支持者与观察者的角色定位,全书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均体现出对儿童本位价值的一贯遵循。最后,第三章至第五章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如教师基于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在生成“有趣的静电”探索活动,并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材料),具象化呈现了在班级环境创设实践中如何落实儿童视角。全书以“以儿童为本”理念为核心,不仅清晰阐释班级环境创设对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也为一线从业者提供了将理念贯彻于实践的可操作性指引。
第三,本书论述具体详实,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全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及图片展示,增强了本书的可操作性。在理论阐释层面,本书对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理性思辨并未停留于形式化的抽象论述,而是结合实例进行论证,将理论阐述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在行动路径的介绍及其案例呈现方面,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如运用“‘春夏秋冬’主题活动留痕”中的系列图片说明如何结合幼儿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支持幼儿探索和记录等),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具体行动路径的实施。全书以可操作性为导向,综合运用案例引导与图文辅助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班级环境创设实践提供了最为生动、直观的参照。
《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环境创设》一书作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充分体现了编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深度思考、实践智慧和扎实积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价值不止于提供了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路径,还在于它对于审视教育本质的启发。一个真正支持儿童早期发展的环境,是由儿童书写,被教师倾听,为成长赋能的。环境创设绝非一时的或表面的布景任务,而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充满反思的教育实践。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是倾听者、支持者与合作者,通过环境与儿童进行高质量互动,从而看见每一个孩子真实的发展轨迹与生命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