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419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61个词条
最近刷到一个网友的吐槽,说自己和老公在外面吃饭时,孩子突然哭闹不止,她便让老公先带孩子出去安抚,自己留在座位收拾。
结果没过一会儿,邻座一位大妈就过来搭话,先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最后把话题引到了带孩子的问题上,网友这才反应过来,大妈是在表示不满。
后面的对话里,大妈更是指责不断:“女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顾好家庭,怎么能让男人出去带孩子?”
话里话外的,都是在说网友不好,说她没有守好应尽的本分。
网友还了几句嘴,没想到这位大妈更来了劲,甚至扬言要把网友当作反面教材,回去给儿子儿媳妇“立规矩”。
这会儿,赶回来的老公也表了态,两人一致对外,大妈才没了脾气,悻悻离去。
网友后来越想越气,就发视频到网上寻求理论:
该怼回去吗?人家再怎么说也是长辈,一些固执己见的说教和关心,要是太较真,恐怕会闹出更大的麻烦;
该忍下去吗?可这种没有分寸的越界,是否会引起不必要的自我内耗?我们是否要承受更多的憋屈和被侵犯的不适?
识别说教还是关心,似乎真的是件蛮重要的事情。
关乎个人边界,也关乎内心的舒坦。
当你身边出现下面这三种“关心式”说教,那就要小心了。
01
控制型说教:套着关心的壳子,藏着操控的内核
“为你好”的说教,你听过多少?又因为一句“为你好”做了多少次让步?
是吃了不喜欢的菜?还是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拱手相送?
是被迫选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者职业?还是逼着自己做跟自己性格、认知完全相悖的事情?
控制者的“为你好”,很多时候看起来都像是善意的提醒。
但究其内核,其实是一种让你放弃自己、顺从他人的“深度催眠”。
前段时间的“丝瓜汤文学”火了,不爱喝丝瓜汤的孩子,被母亲强迫着喝下丝瓜汤,理由是“丝瓜汤营养丰盛,这都是为你好。”
尽管孩子多次解释自己真的不喜欢,母亲却无视她的理由,自顾自劝说。
情绪激动时,母亲又指责孩子不识好歹,不懂父母的苦心,甚至在遭到强硬拒绝后暗自垂泪,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愧疚。
故事的结局,孩子把不爱喝的丝瓜汤喝了,委屈受了,埋怨担了,还落了个不懂事的评价。
如此这般的窒息,正是典型的控制说教折射出来的后果。
如果说直截了当的控制让人愤怒、欲加反抗,那么打着关心名义的控制型说教,会在无形中掩盖操控的本质,让被操控者在愧疚和认同中逐渐失去自我。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似乎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但请不要忘记,控制和束缚并不是爱,尊重和支持,才是真正的关心。
当你在控制型说教中动摇时,请记住:
你的生活该是你自己作主,别人可以劝解但不能干涉,可以分享意见,但不能控制你的人生。
02
优越型说教:以辈分或头衔为荣,藏着干涉的私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指手画脚了。
那些总爱以辈分、头衔为荣,用“过来人”自居的优越型说教者,最爱动辄对别人指手画脚。
明明自己的人生都过得一塌糊涂,却偏钟爱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
当然,适用于我们的意见,我们虚心接受,诚恳感谢;但也会遇到一些人,名义上是在传授经验,给出建议,实则是为了彰显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有些长辈喜欢用过来人的身份说教年轻人,有些资历稍老的员工,总爱对新人指手画脚。
可实际上,他们自己生活一般,业绩平平,多年来一直原地踏步,所谓的“经验”也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想起最近流行的“引导型恋人”这个词,说的是一方在感情中比较成熟,扮演着另一个人的引导者,在对方需要时给出建议,却从不强迫对方接受。
引导有温度、劝说有分寸,给人安全感,也给予满满的尊重。
而有些自以为是的“引导者”,不过是借着引导者的名义,强加自己的预期,入侵他人的世界。
有人说,一个人执念于说教或改变他人,那么ta的内心一定是自卑和空虚的。
优越的说教者,他们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指点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对别人的自我节奏毫不在意。
殊不知,一个人最大的醒悟,在于不去对他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一个人最快的成长,在于逃离以他人为准的逻辑,用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
不争辩,不迎合,坚定内心,稳定内核,才是对抗优越型说教的最佳良药。
03
索取型说教:嘴上说着你应该,实际藏着自私的算计
索取型说教者,最擅长用“你应该”来道德绑架,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人,通过说教让他人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们口中的互相帮助,从来都是单方面的索取,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却会找各种借口推脱。
朋友小林的表姐是个白嫖高手,知道她学设计,三天两头让她帮忙做图;知道她家里开超市,三天两头去“进货”。
一句“都是亲戚”,她就可以随便占用小林的个人时间,在小林家超市赊账也是大摇大摆。
小林说,敢拒绝的话,表姐就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你现在出息了,看不起亲戚了?这点忙都不愿意帮,真是没良心。”
你看,沉迷索取的人,不会考虑你的方便,只会在意自己的需求,一方面用应该来说叫你,一方面享受着你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供养。
他们最擅长用道德、责任、亲情、友情等名义,让你在愧疚中不断付出,直到耗尽自己的精力与热情。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说“不”的自由。”
面对这样的索取型说教,要学会保持自我,适时拒绝,用囫囵话巧回应,或者干脆不回应。
唯有坚定不移地守住自己的边界,你的善良,才不会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弱点。
04
学会温柔反弹,守护自我边界
长期被越界的说教裹挟,很容易陷入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就像被铁链拴住的小象,久而久之,即便拥有挣脱的力量,也会放弃反抗,变得任人宰割。
但我们的人生不该如此,面对无礼的说教,不必硬碰硬,也不必忍气吞声,学会温柔反弹,才能既守护边界,又不陷入无意义的内耗。
首先要做到敏锐觉察,保持清醒。
当有人以关心为名对你指手画脚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他的建议是基于我的需求,还是他的控制欲?”“我如果接受,是真心愿意,还是怕被指责?”
想清楚这两点,就不会被为你好的外衣迷惑。
就像网友面对大妈指责时,清晰地知道自己并无不妥,这份清醒才让她没有陷入自我怀疑。
其次要减少回应,及时远离。
面对不讲理的说教者,争辩往往是徒劳的,他们想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掌控感。
这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减少回应,用“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考虑” 敷衍过去,然后尽快远离。
最后,若无法回避,就表面顺从,内心坚定。
有些说教来自家人或职场前辈,无法直接翻脸或者怼回去,这时可以假装全盘接受,实则他说他的,你做你的。
刘墉在《我不是教你诈》里说:“不要在必输的情况下逞英雄,也不必在无礼的环境中讲理。”
摆脱说教的核心,不是战胜对方,而是守护自己的内心,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不被道德绑架裹挟,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活得从容自在。
05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也需要善意的建议,但良言与恶语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边界。
面对控制型说教,我们要敢于立界;面对优越型说教,我们要保持清醒;面对索取型说教,我们要学会拒绝。
摆脱说教的束缚,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学会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
愿你我都能在人际关系中守住边界,不被说教裹挟,按自己的节奏过好一生。
人生是自己的,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才是最珍贵的答案。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