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绝绝子"代替所有的赞美,用"芭比Q"形容一切崩溃,用"YYDS"终结所有讨论。当你走进中小学教室,听到那些本该充满诗书气息的嘴唇里,吐出一连串被包装成"网络热梗"的语言废料时,你会意识到——这不是娱乐,这是一场针对下一代的语言屠杀。
当孩子开口只剩"烂梗",一个民族正在失去思考的根基。有个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看到这样一句:"今天阳光绝绝子,我和小伙伴都芭比Q了。"她愣在原地,突然想起鲁迅在作品中借"疯话"撕裂的吃人礼教,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却主动吞下了这些精神鸦片。
有理论曾尖锐区分"叙事"与"描述":真正的叙事是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整体,而描述只是静态的碎片。当孩子们沉迷于"烂梗",他们早已失去将情感编织成完整故事的能力,只会机械地粘贴语言碎片。就像那个被反复引用的案例:一个孩子想描述"感动",却除了"破防了"再也挤不出第二个词——语言贫瘠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集体退化。

更可怕的是,这些"烂梗"早已不是单纯的玩笑。某短剧女王用"三步一爽点,五步一反转"的工业配方,把人性中的愤怒、嫉妒、虚荣提炼成瘾性元素,通过"手撕绿茶""逆袭打脸"等情节,让未成年人在高频刺激中丧失对复杂情感的感知力。当她骄傲地宣布"每集必须包含三个冲突点"时,何尝不是把下一代当作多巴胺的奴隶?
"黄腔梗"如何披着娱乐外衣,腐蚀孩子的价值观。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语言问题,就大错特错。当一个小学男生对女同学说出某些低俗梗时,他根本不懂这个词的恶意,只觉得是"好玩";当一群孩子用某些流行梗嘲笑同伴时,他们早已模糊了娱乐与侮辱的边界。
古典文学研究指出,某些作品刻意用荒诞叙事挑战读者的信任边界,但今天的"烂梗"生产者们,根本不在乎什么文学实验——他们要的只是流量。就像某些短剧里,婆婆必定恶毒、妻子必定被欺、逆袭必定爽快,这种将人性极端化的套路,正在塑造孩子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世界要么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要么是快意恩仇的屠夫。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内容背后藏着精密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某些爆款账号擅长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情绪化叙事"制造代入感,通过"痛点写作"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善恶对决"。当孩子长期浸泡在这种内容里,他们还会相信细水长流的努力吗?还能理解灰色地带的复杂性吗?
谁在批量生产这些"精神毒药"?答案是: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从瞄准人性弱点的"情感KPI",到刻意挑动对立的"标签化叙事",再到将反抗包装成"爽点"的创作模板,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密计算。
某些内容生产者深知:要让用户上瘾,就必须降低理解门槛。于是他们撕碎了文学的"多重解读性",消灭了叙事的"模糊与留白",把一切情绪都加工成即食的糖精。当古典文学还在探讨形式与意义的共生时,他们早已用"工业爽感"替代了思想价值。

这让人想起某些批判自然主义文学的观点——那些停留在表面细节的描写,最终只会让读者成为"旁观者"。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岂止是旁观者?他们早已成了这场语言狂欢中的祭品。
突围之路:在"语言堕落"中重建精神高贵。但希望仍在。有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比"网络梗"与经典诗词的魅力,当孩子们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时,眼中突然有了光——美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庸俗最有力的反击。
鲁迅在作品中通过"跨边界写作"实现疗愈,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一场"语言净化运动"。有的家长开始在家中设立"优雅表达时间",有的学校禁止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热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个性不是跟风玩梗,而是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的表达。
当我们批判这一切时,并非要扼杀创新。相反,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披着创新外衣的语言懒惰。有观点认为,真正的叙事应该让人"体验生活"而非"旁观",要让孩子成为情感的参与者而非刺激的消费者。
在这个每句话都可能被简化为梗的时代,守护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在守护他们的思考能力。当我们听着那些被烂梗填满的童言童语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要培养能创造语言的下一代,还是只能复制梗的奴隶?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身边的孩子说过哪些让你震惊的"烂梗"?我们该如何应对?
下一篇:中新网聚焦山大留学生体验壁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