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余闯 通讯员 杨亮)近日,“经纬昭志 师道铸魂”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马珏老师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在中关村中学举行。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成长中的教育家”系列第11场名师研讨会,本次活动聚焦科技教育与教师发展,通过主题报告、成长故事、专家点评、联盟启动等环节,展现了一名地理特级教师的育人历程与区域科教融合生态构建。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师马珏在作报告。学校供图
马珏从教32年,从一名普通地理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她的教育生涯诠释了“经纬交织”的育人理念。在她看来,教师如“经线”,以理想信念锚定教育方向;学生如“纬线”,以多元潜能拓展成长边界。二者交织,绘就教育的美好图景。在报告中,马珏回顾了自己从课堂一线到区域教研、从教材审订到跨学科融合的探索历程。她表示,地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训练、情怀的滋养与责任的唤醒。她带领学生走进胡同调研、远赴新加坡交流,在真实情境中践行“大地学习”,让知识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国家。
中关村中学校长陈恒华在“‘双链’育人:构建科技教育的生命场域”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学校以“传承+创新”为双链的育人体系。他表示,学校依托中关村地域优势与中国科学院资源,构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双螺旋课程,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端科研深度融合,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内生”的育人转型。
研讨会上,黄爽、赵明杰、孟祥宏3位教师分享了在马珏影响下的成长故事。作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地理学科导师组组长,马珏近年来培养青年教师百余人,送教新疆、甘肃等多地,践行教育均衡使命担当。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教授张素娟与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点评中表示,马珏老师以地理学科为支点,推动虚实融合、跨界融智、实践笃行,构建了“无界学习”新样态,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会议由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主持。“中关村教育科技文化联盟”成立仪式同天举办,标志区域科教协同育人进入新阶段。联盟汇聚中科院物理所、中关村街道、中关村中学等10家单位,共同推动前沿科研资源向基础教育转化,构建区域科教融合新生态。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马珏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智慧,对中关村中学的办学成果给予赞扬。他表示,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着力丰富学校科技教育课程,以校本培训为契机,助力学科教师挖掘科学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和学科育人本领,发挥学校领军教师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科学学科优秀教师梯队,使有潜力的教师享有展示和成长的空间,为科技教育筑牢根基。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海淀力量。
作者:余闯 杨亮
上一篇:有了解国培教育面试班的吗?
下一篇:让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安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