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个扎心的话题:现在的教育圈,简直是“三不满意”重灾区——老师吐槽累得像牛、收入不匹配;学生抱怨作业写不完、兴趣全被磨没;家长喊着鸡娃成本高、焦虑到脱发。可奇怪的是,既然大家都苦不堪言,这教育产业链还能红红火火跑这么多年,到底是谁在背后偷着乐、赚得盆满钵满?答案其实很明确:那些把“教育”当成生意做、靠贩卖焦虑收割流量和金钱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先说说最显眼的赢家: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这波人堪称“焦虑制造机”,把家长的恐慌当成最值钱的生意,把学生的时间当成最廉价的商品,赚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他们的套路说起来简单,就是把教育的每个阶段都变成“步步惊心”的赛道,让你不花钱就心慌。幼儿园阶段就鼓吹“3岁不识字,小学跟不上;5岁不学英语,出国连菜单都看不懂”,配图全是别人家孩子凌晨刷题、背单词的照片,搞得新手爸妈连夜下单好几千的早教课。小学阶段又炒“暑假弯道超车”“奥数是升学敲门砖”,普通补课班已经满足不了,还得搞“名校冲刺营”“一对一私教”,价格翻着倍涨,家长却咬牙报名——毕竟“别人都补,我家孩子不补就输了”。到了初高中,更是变本加厉,高考冲刺班、志愿填报服务,动辄几万块,还美其名曰“一分改变命运”。
更可气的是他们玩“数据陷阱”,把焦虑包装得“有理有据”。某留学中介说“2024年藤校录取率仅3.7%,不参加10个以上竞赛根本没机会”,却绝口不提竞赛不是录取核心标准;国内升学机构则喊“985毕业生起薪比普通本科高50%”,故意隐瞒普通本科热门专业薪资可能反超冷门985的事实。高考志愿填报季更是他们的“捞金旺季”,把正常的志愿选择说成“豪赌”,用“一分差出一操场人”“滑档就是一辈子遗憾”制造恐慌,所谓的“智能填报系统”“专家咨询”,核心数据其实就是公开的录取分数线,包装一下就能卖上万块。
山东有个考生考了590分,超过一本线80分,被自媒体博主忽悠“民办院校可能爆冷,填报就是捡漏”,结果被录取后才发现,学费是公办的5倍,教学质量堪忧,同分数段的同学都去了不错的公办一本。上海还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避开高考内卷”,花120万请中介申请了“QS前100”的海外大学,中介承诺“无需语言成绩、毕业包就业”,结果孩子入学后发现,学校里中国学生占90%,课程水、学历不被国内认可,实习资源更是子虚乌有,毕业只能做普通文员,家里的债务要还10年。这些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哪管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处境?
除了培训机构,依附教育的衍生行业也赚得不亦乐乎,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区房”相关的利益方——开发商、中介、甚至部分手握资源的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被现代房地产商玩得明明白白,只要挂上“学区房”的名头,老破小也能卖出天价。同一个城市,相隔一条马路,学区内的房子每平米能比学区外贵两三万,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所谓的“重点学校”,砸锅卖铁凑首付,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把全家拖进经济困境。开发商和中介则趁机炒作,编造“学区房永远保值”“进了重点校就半只脚进大学”的谎言,暗地里抬高房价、赚取高额佣金。更讽刺的是,有些所谓的“学区”还会变动,家长花大价钱买了房,结果孩子入学前学区调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赚走钱的开发商和中介早已不见踪影。
还有教辅出版行业,也是妥妥的“稳赚不赔”。现在的教辅资料多到能堆成山,一套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试卷、知识点汇编就有七八种,更别说各种“名师押题卷”“学霸笔记”。这些教辅大多内容重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只是简单拼凑,但只要印上“重点学校专用”“名师编写”的字样,家长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单。出版社和编写者根本不愁销量,反正家长为了孩子“多学一点”,再贵也愿意买,每年开学季都是教辅行业的“丰收季”,利润高得惊人。
另外,还有些线上教育平台、教育类自媒体,靠流量变现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每天发“鸡娃干货”“教育焦虑文案”,吸引家长关注,然后通过直播带货卖教辅、课程,或者接广告赚钱。有些自媒体博主伪装成“清华妈妈”“资深教师”,分享的所谓“育儿经”全是复制粘贴,甚至传递错误的教育理念,但只要能博眼球、涨粉丝,就不管会不会误导家长。这些人根本不关心教育本身,只把“教育”当成流量密码,流量越高,赚钱越多。
除了这些直接赚钱的群体,还有一些“隐性受益者”,他们虽然不直接拿现金,但通过教育的现有模式获得了实际利益,所以也默许甚至维护着现状。
首先是部分以“升学率”为核心考核标准的学校和管理者。对于很多学校尤其是所谓的“重点学校”来说,升学率就是金字招牌,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政府的拨款、甚至管理者的政绩。为了提高升学率,这些学校会不断给老师和学生施压,布置大量作业、占用节假日补课,搞“题海战术”“应试训练”。虽然老师累、学生苦,但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学校就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获得更多资源倾斜,管理者也能获得晋升机会、荣誉奖励。在这种考核体系下,管理者们自然满意现有模式,根本没有动力去改革——毕竟改革可能影响升学率,得不偿失。
还有一些习惯了“应试模式”的既得利益教师。虽然大部分老师都在抱怨工作累,但也有少数老师靠着现有体系赚足了好处。比如有些老师利用职务之便,私下办补习班,强制或变相要求学生报名,收取高额补课费;还有些老师凭借“应试技巧”出名,被培训机构高薪聘请,到处讲课、编写教辅,赚的外快比工资还高。这些老师依赖应试教育的模式,一旦教育改革转向素质教育,他们的“优势”就会消失,所以他们会不自觉地维护现有模式,甚至抵制改革。
另外,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受益。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搞“唯学历论”,非985、211毕业生不招,甚至有些岗位明明不需要高学历,也非要设置名校门槛。这种招聘方式简单粗暴,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只看学历就能筛选人。而现有教育模式正好以“考大学、拿高学历”为核心,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求职者,企业不用承担教育改革的成本,还能轻松找到符合“学历标准”的员工,自然对现有教育模式满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受益者难道不知道老师、学生、家长都不满意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更清楚,现有模式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改革则可能触动他们的蛋糕,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维持现状。
培训机构怕“减负”“去应试化”断了财路,就会攻击改革是“耽误孩子前程”;开发商和中介怕学区房降温,就会不断炒作“教育焦虑”;部分学校和管理者怕升学率下降,就会抵制素质教育;企业怕招聘成本增加,就会坚持“唯学历论”。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条,让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其实,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老师能有尊严地教学,让家长能理性地陪伴孩子成长。但现在,教育却变成了部分人的“赚钱工具”,变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老师不满意,是因为每天被升学率、考核指标压得喘不过气,工作累、压力大,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学生不满意,是因为被作业、考试、补习班填满了童年,失去了玩耍和探索的快乐,变成了“学习机器”;家长不满意,是因为被焦虑裹挟,花光了积蓄、耗尽了精力,却发现孩子并不快乐,自己也身心俱疲。
而那些满意的人,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满和焦虑,从中渔利。他们把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让家长和孩子陷入无尽的内耗,自己却坐收渔利。
要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打破现有的利益链条,重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家长要理性看待教育,拒绝盲目跟风和焦虑;学校要回归教育初心,摒弃“唯升学率论”;企业要打破“唯学历论”,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培训机构、学区房炒作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让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满意,而不是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让大多数人陷入痛苦和内耗。
最后想说,教育不是生意,孩子也不是商品。那些靠着贩卖教育焦虑赚钱的人,终会被理性的社会所抛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芒、让每个老师都能安心教学、让每个家长都能从容陪伴的教育环境——这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

下一篇:铁轨延伸处 教育正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