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经营危机逾一年的高合汽车,终于迎来了转机。
据工商信息,5月22日,名为“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正式成立,注册资本约为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28亿元),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Jihad Mohammad,最大股东是一家名为EV Electra Ltd的公司,持股69.79999%,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持股30.20001%。
公开资料显示,EV Electra Ltd.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黎巴嫩,自诩为“黎巴嫩乃至阿拉伯世界首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目前,高合汽车的三款量产车型已出现在EV Electra官网,页面还以两款EV Electra车型作“左右护法”予以衬托。
“重获新生”的高合,似乎也正重新驶回正轨。据报道,高合汽车计划先向已支付定金但尚未收车的客户退款,同时召回部分员工、重启盐城工厂产线。另据业内消息,EV Electra拟投入10亿美元参与重组,并承诺未来三年采购不少于10万辆或金额不低于30亿美元的整车订单。
然而,这笔注资与其说“救活”了高合,不如说只是在其病危时接上了一台“呼吸机”。EV Electra自创立以来尚无一款真正量产车型,且争议不断。
产品频被指“换标”,多起投资告吹
成立于2017年的EV Electra至今仍停留在“PPT 造车”阶段。
2021年,该公司首款车型Quds Rise——一款造型夸张的电动超跑正式发布。这也是黎巴嫩历史上的首款电动跑车,车辆前格栅以耶路撒冷圣殿山金顶为设计灵感,车辆售价定在3万美元。当时,该公司创始人Jihad Mohammad曾表示,新车将在同年晚些时候量产,目标年产量为1万辆。
在2022至2023年间,公司多次宣称Quds Rise“即将量产”,但迄今未有量产销售。目前,官网产品页已撤下该车,取而代之的是四款仍停留在展示阶段的全新车型。
事实上,这家公司的产品曾多次被指责“抄袭”或“换壳”。此前EV Electra官网展示的一款电动SUV实际为天美ET5,仅简单替换徽标。Quds Roadster亦被底特律电动前CEO Albert Lam指责“无耻”套用SP:01。
左图为Quds Roadster,右图为底特律电动SP:01
目前EV Electra官网展示的一款名为Capital 2025的车型,在外形、参数等方面与雷诺江铃羿高度相似。甚至,该车型宣传册中的一张照片,实际来源于一家中国汽车媒体对雷诺江铃羿的评测文章,但宣传册中把车标改为了EV Electra,并且给车牌打了马赛克。
然而,这家公司“不靠谱”的还不止产品。该公司曾尝试通过发行“EVNOW”代币进行股权融资,后因合规风险被官方叫停。
此外,该公司此前的几次收购与扩张也并不顺利。2021年11月,该公司宣布将收购底特律电动(Detroit Electric)的大部分股份。然而,底特律电动董事长Albert Lam多次要求EV Electra 出具资金凭证或托管证明,始终未能收到,Albert Lam甚至表示对方“一分钱都没打过来”。而EV Electra却先将底特律电动的SP:01“换标”后对外宣传,此举引发底特律电动强烈不满,这桩合作也就此告吹。
Albert Lam甚至在LinkedIn警示NEVS、K-1 Attack等潜在合作伙伴“不要再掉坑里”。
2023年12月,EV Electra再次宣布,将收购瑞典NEVS公司Emily GT豪华电动轿车和PONS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并计划在土耳其投产Emily GT。而这桩合作最终也未能成行。
这次,EV Electra又选择了“抄底”高合。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现阶段的高合显然领先于EV Electra,且部分车型已获海外认证、具备出口资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合作一定能够落地。
高合复活只能靠海外市场,EV Electra销路在哪?
高合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品牌信任度已跌至谷底。
对于一家曾出现过重大危机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想要重新拿回用户的信任十分困难。更何况,目前国内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用户可选的产品与品牌很多,恐怕愿意“冒险”选择高合的人是少数。
以“新品牌”身份出海,或许仍是高合翻身的唯一机会。中东富裕市场对豪华电动车的需求与高合的设计理念契合,然而EV Electra 本身在海外名声平平,能否为高合打开销路仍待观察。
从EV Electra前几次失败的投资经历来看,其投资的公司虽然能拿出一些产品,但同样缺乏研发能力,更不具备量产实力。而高合手中不仅有三款量产车,还有一座随时可恢复量产的工厂。
倘若EV Electra真能如约注资,高合依旧面临产品能否赢得海外消费者青睐、全球渠道与服务体系如何建立等多重不确定。
写在最后:
高合汽车“沉寂”一年多后又再次“复活”,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如今这场跨国“联姻”仍充满变数:EV Electra能否兑现资金承诺、高合能否迅速恢复竞争力、双方能否跨文化高效协作,都有待时间检验。
然而,EV Electra能否兑现资金和管理承诺、高合能否迅速恢复产品竞争力,仍有待时间检验。跨文化的经营磨合、后续庞大的融资需求,以及市场重新开拓的艰辛,都对这对新伙伴构成严峻挑战。
期待这家以极致个性著称的电动车品牌不要再度“倒下”,以免再次牵连用户、员工与供应链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