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极越暴雷,哪吒破产,让很多消费者对新造车品牌心生警惕,生怕被坑成了韭菜,殊不知国际知名大厂同样岌岌可危。
日前,日产汽车用一份"血淋淋"的财报震惊全球市场。2024财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公司净亏损高达670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6亿元),创2000财年以来最差业绩。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家百年日系车企同时宣布启动史上最大规模重组——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相当于每7名员工就有1人面临失业风险。
据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年底时的报道,日产高管称,公司现金流仅能支撑至多12~14个月。以此推断,企业现在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来改写命运,如若失败,日产很可能会成为汽车油电技术变革中第一个倒下的全球巨头。
日产时隔26年再陷危局,这次没有“救世主”
日产汽车目前的境遇可以用“危在旦夕”来形容,其财报数据几乎全面亮红灯。
全年营收12.6万亿日元,虽然同比只微降了0.4%,但在营业利润这项体现企业“健康度”的核心指标上,却暴跌了87.7%至698亿日元,利润率仅剩0.6%。
而在反映企业“生存能力”的净利润指标上,日产对比上一财年直接由盈转亏,下滑幅度高达257.3%。
更致命的是,日产的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转负,同时债务负担日益沉重,今年面临的债务到期将达到16亿美元,到2026年更是会增至56亿美元,这是企业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日产将业绩大跌归咎于中国等核心市场销量下滑,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成本上升,以及企业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和日本的资产减值损失。
刚刚上任一个月的日产CEO伊万·埃斯皮诺萨直言:“现实很残酷,我们入不敷出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日产汽车第一次身陷危局了。从1970年代的劳资纷争、1990年代泡沫崩溃后的业绩恶化,到2010年代的公司治理崩坏,日产多次陷入经营困境,好在每次都通过外部注资或“救世主式”的改革成功续命。
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1999年,连续七年巨亏的日产命悬一线,幸得法国车企雷诺出手相救,豪掷54亿美元购入日产36.8%的股权,成为日产最大股东。
双方结成的雷诺-日产联盟看似是“天作之合”,一个有钱有战略(雷诺),一个有技术有历史(日产)。然而此后多年的龃龉,又何尝不是新危机的伏笔。
如今,日产的境遇比1999年更糟:与本田的合并项目谈崩,迟迟找不到新的“救世主”;曾带日产走出信任危机的原CEO内田诚下课;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和派系斗争的问题依旧存在;企业手中可出的牌已经所剩无几了……
“休克疗法”+依靠中国,日产还有机会吗?
降本,被日产汽车视为头等大事。
在企业2024财年财报中,“成本”一词出现了近20次。根据“Re:Nissan”复苏计划,企业要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的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的固定和变动成本。具体措施包括,到2027财年在全球范围内关停7家工厂,并裁员2万人,相当于总员工的15%。不仅如此,到2035财年,日产还要将全球汽车平台的数量从13个减少到7个,进一步压缩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除了用“休克疗法”尽可能节流,企业也在绞尽脑汁寻找开源之法。一方面,日产计划把三菱的持股比例从目前的34%下调至24%,以增加可用资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日产迫切希望扭转在中国节节下滑的颓势。
去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为334.6万辆,同比下降2.8%。但在最大单一市场中国,降幅高达12.2%,今年前4个月又下滑了24.56%,直接拖累了企业的整体表现。
业界普遍认为,外资品牌近些年市占率持续走低,是因为转型迟缓,产品迭代未能紧跟用户需求,在面对比亚迪、吉利、理想、小鹏等中国车企的强势进攻时,才会节节败退。而应对之策就是“在中国,为中国”,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丰田,都是这么干的。
日产自然也无法例外,而且为了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命悬一线的他们选择了最极致的方式。今年上海车展,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表示,到2027年夏季,投放到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数量,将从原本的8款提升到10款,其中9款都是日产品牌车型。
但笔者在2023年东京车展期间,从日产全球设计总监阿方索·阿尔贝萨口中得到的信息是,日本总部后续规划的确定新车型中,并没有专为中国打造的新能源产品。彼时日产在智能座舱等技术上的研发方向,也和国内的风格大相径庭。
国际车企的新车研发周期通常为36个月左右,如今,东风日产新能源技术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轿车东风日产N7,已经在一个月前正式上市——这显然不是日方的作品。
事实上,东风有限早已将“中国资源、中国速度、中国标准”,写在了多场战略和新车发布会的PPT上。N7的背后是“中国团队设计+本土供应链”,甚至工厂采用的都是东风代建、日产运营的“借壳”模式。
在官方话术中,日方贡献的只有品控,但懂的人都懂,东风日产N7就是“中国车”。日产的竞争策略很简单:依靠中国强大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把产品力和性价比做到和中国品牌一样哇塞的水平,在价格配置拉齐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还是更信赖合资品牌的,因此车头上的日产标,就成了影响用户决策天平的关键砝码。
当N7报出11.99万元的起售价时,大家都知道肯定会卖爆,果不其然,新车在短短18天内就实现了大定用户破万,成为率先达成此纪录的合资纯电车型。为了保证交付,工厂甚至创造了“78秒下线”的行业最快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被日产赶下台的前CEO 卡洛斯·戈恩,当年正是靠大刀阔斧砍成本拯救了日产。如今如法炮制,加之N7的火爆让日产在新能源市场有了拿得出手的成绩,一切麻烦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笔者却没有那么乐观。
某一款车型火了,解决不了日产的根本问题
首先,N7的火爆,解决不了日产的根本问题。第一,它是全面依靠中方的“贴牌”产品,N7的产品力强并不等于日产的智电技术强,企业仍然缺乏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第二,N7的成功,背后是更极致的内卷策略,虽然让日产在中国看到了久违的热销景象,却无法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有业内人士透露,日产此次将N7的BOM成本压至行业临界点,每台车毛利不足万元。甚至有说法,日产也和很多中国车企一样,卖一辆赔一辆。
第三,N7无助于重塑日产品牌。虽然新车热销提升了日产在新能源市场的存在感,但“以价换量”的副作用是,将品牌价值打的稀碎,以后再想往高溢价的高端市场走就非常困难了。
有报道称,N7 11.99~14.99万的定价恰好覆盖网约车主力区间。某头部出行平台已启动万台级采购谈判,这也解释了为何该车会有低配版续航反超高配30km的“反常”设定。
其次,强硬的降本手腕曾经救过日产,但也留下了诸多阵痛,直到今天仍未平息。所以,降本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技术剧烈变革的当下,降本的效果很可能不如二十多年前。
一方面,日产砍掉的部分是否会成为若干年后正中眉心的回旋镖,还未为可知。比如,日产决定关停的工厂中,包括其刚刚砸入重金的日本九州电池工厂,有观点认为,该工厂是日产追赶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的最大希望。
另一方面,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技术,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日产靠裁员和关闭工厂省下的钱,在动辄百亿的研发成本面前,恐怕是杯水车薪。
日产今天的处境,也是很多传统汽车集团共同的问题。笔者粗略统计,近4个月内,就有约7家跨国车企宣布裁员“瘦身”,包括福特、通用、保时捷等。大家将企业衰弱的症结统一归咎为,转型迟缓,智电技术落后。于是,解法就是加速转型,ALL IN电动化智能化。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策略其实并不适用于所有车企。日产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EV Leaf,2012年前,日产在全球生产的电动车已高达50万辆,那时特斯拉、比亚迪都名不见经传;2018年是日产汽车在华销量由增长变为下降的转折点,彼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不到4%;日产旗下的豪华品牌英菲尼迪,在中国也一直不瘟不火,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所以,日产衰落的锅,新能源不背。
早在燃油车制霸的时代,企业就已经累积了大量系统性问题,因此才会有一系列错误,比如“拉胯的三缸机”、“燃油车产品线老化”、“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定位不清晰”……导致企业根基松动,在技术变革大潮袭来时失去抵抗力。
反观日系老大哥丰田,虽然一直对汽车电动化转型持保留意见,但凭借燃油车时代打下的扎实底子和HEV的技术优势,在2024财年净赚4.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74亿元),依旧让同行们望尘莫及。
因此,不要以为用时髦的营销玩法和激进的转型策略,把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声量提上去,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就像一个人要吃10个包子,跳过前9个,直接吃第10个,是不可能饱的。
传统车企转型的资金,以及新能源用户,绝大部分要从燃油车基盘中获得。底子糟了,就不要指望换种姿势能够“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