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马集团宣布,宝马首创的全景iDrive技术将随首款新世代SAV车型上车,并将在年内推出。
全景iDrive是宝马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它采用超近距离投影,将整个挡风玻璃变成一个巨大的显示屏,从A柱延伸到另一侧A柱,提供全景视野。新技术为新世代车型打造了超感智能座舱,再次颠覆智能人机交互体验。
据了解,全景iDrive源自2003年的宝马HUD技术,经过22年间的持续创新和迭代,将挡风玻璃变为了全景显示屏,该技术将重新定义智能座舱交互标准。
技术积淀成就交互创新
宝马在人机交互领域的技术创新可追溯至本世纪初。2003年,这个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率先在欧洲市场量产车型上引入平视显示系统,开创了驾驶信息可视化新纪元。
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宝马持续推动HUD技术迭代升级,在2021年为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申请核心专利,并于2023年推出全景视域桥概念原型。
这项突破性技术采用超近距离投影方案,通过专利纳米黑色涂层处理,将传统挡风玻璃转变为横跨两侧A柱的巨型显示屏。投影系统具备100,000:1的图像对比度和4K级超高清画质输出能力,即便在强光直射或驾驶员佩戴偏光太阳镜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显示内容的清晰可读。
技术团队特别优化了光学系统,使投影画面在不同环境光线下都能保持稳定表现,解决了传统HUD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显示痛点。
在新一代人机交互系统的研发中,自2020年起,宝马中国研发主导了视平线全景显示在内超感智能座舱的可用性研究,有超过1180名用户参与了这项研究,访谈研究累计超过4700小时,基于600万中国用户的脱敏数据进行算法训练,确保系统能适应亚洲市场特殊的驾驶环境和用户习惯。这种严谨的开发流程,体现了宝马对技术创新与实用性的平衡追求。
安全至上的交互哲学
在人机交互系统开发过程中,宝马始终将驾驶安全置于首位。全新视平线全景显示系统采用“视觉锥”信息布局原理,依据人眼自然视线轨迹进行界面设计。关键驾驶信息沿视线主轴分层排布,将驾驶者的眼动幅度减少30%,显著降低认知负荷。工程团队通过眼动仪追踪技术,精确测量不同体型驾驶者的视线轨迹,确保从1.5米到2米身高的用户都能获得最佳可视效果。
安全验证环节更是严格异常。中国SkyLab人机交互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连续性数字验证,模拟包括暴雨、雪地、隧道等28种特殊光照场景。测试数据显示,新系统在强光环境下的信息识别速度比传统HUD提升40%,在夜间复杂光污染条件下的误读率降低至0.01%以下。这种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延续了宝马“不容忍1%风险”的工程理念。
系统创新性地实现了全舱信息共享。不同于传统HUD仅面向驾驶者的设计,全景显示技术允许前排乘客和后排乘客观看导航、娱乐等非驾驶关键信息,同时通过智能分区确保驾驶者专属信息不被干扰。这种设计既满足了信息共享需求,又严格遵循了驾驶安全原则。
交互演进的品牌基因
宝马的人机交互创新史堪称汽车电子发展史的缩影。2001年推出的iDrive系统首次将车辆控制集成于单一旋钮,2015年实现的五维交互开创了手势控制先河,2021年问世的一体式悬浮曲面屏重新定义了数字座舱美学。2024年,宝马又率先实现0层级交互,将智能个人助理的响应速度提升10%。
即将随新世代SAV车型首发的全景iDrive系统,标志着宝马交互技术进入全新阶段。这套系统突破物理屏幕限制,将信息显示与真实道路环境无缝融合。驾驶者无需切换视线焦点即可获取全部关键信息,这种符合人类自然视觉习惯的交互方式,或将代表着智能座舱发展的未来方向。
宝马集团表示,新系统不是简单地将智能手机体验移植到汽车,而是基于驾驶场景的深度创新。系统会根据车速、路况自动调整信息密度和显示方式,在高速公路等简单环境下提供简洁界面,在复杂城市道路则增强导航提示。这种情境感知能力,使技术真正服务于驾驶本质。
后记:
从物理旋钮到全景显示,宝马用25年时间构建起完整的人机交互技术体系。每次创新都紧扣“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品牌哲学,在技术进步与驾驶安全之间寻找完美平衡,或许正是这种坚持,让宝马始终站在汽车交互技术发展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