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莫 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柴文静
中国汽车市场,在2024年年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繁荣背后,一场由价格战、技术浮夸与诚信缺失引发的行业危机正在蔓延。
高层5月20日再次强调必须整治“内卷式竞争”,而这一政策导向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预言不谋而合。
在5月23日的一场专访中,这位深耕行业35年的“老汽车人”直言:降价十万不可持续,偷工减料终将反噬消费者信任。
从“车价骤降10万”到“0公里二手车乱象”,从资本裹挟下的财务造假到海外市场信任危机,魏建军以近乎执拗的赤诚,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点燃火把。
在这些挑战中,魏建军不仅揭露问题,更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次,他更是以“求是”精神为行业指明破局之路。
01
行业“内卷”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成牺牲品
即便到了2025年,汽车圈的恶性价格战仍然泛滥,而这场价格战已经快击穿底线。
2024年1-11月,中国汽车行业因价格战损失超1776亿元,部分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将整车售价从22万元骤降至12万元。然而,这些只是汽车产业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正所谓“所有命中馈赠的礼物,都早已标好了价格”,哪有什么“天大的便宜”,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在“背刺用户”。
牺牲质量换取低价的背后,是在用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买单。
根据媒体报道,一些车企为削减生产成本、获取价格竞争优势,会选用工业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然而,这种“偷换芯片”的行为却是在为消费者的安全埋雷。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对整个行业声誉造成深远影响。由于工业级芯片设计和制造标准相对较低,在复杂工况下极易出现故障。部分车辆因使用工业级芯片,出现仪表宕机、传感器信号丢失等问题,严重影响驾驶安全,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汽车是承载生命的工具,安全与诚信是底线,容不得半点虚假。”魏建军警示。
这绝非危言耸听,中保研碰撞测试数据显示,2024年部分车型副驾驶侧25%偏置碰撞结果堪称“灾难级”。
当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在偷工减料,汽车就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定时炸弹。
魏建军犀利指出:“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得到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降价背后是安全缩水、寿命缩短,消费者看似“捡便宜”,实则是隐患的买单者。
与此同时,价格战的压力正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部分车企为压缩成本,拖欠供应商货款长达一年,甚至逼迫零部件厂商以国标替代更高的企业标准。
从压榨到崩塌,在魏建军看来,这种“杀鸡取卵”式竞争,终将摧毁中国制造的根基。
根据媒体报道,有部分新能源企业负债率突破80%、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为负,行业正滑向系统性风险边缘……现今,全行业已拉响亏损警报。
“现在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没爆而已。”魏建军再次警示,若财务造假、恶性竞争不遏止,数十年心血将付之东流。
02
回归原点,用“求是”破局
面对行业乱象,魏建军呼吁摒弃“唯销量论”,从“规模狂欢”转向“质量竞争”,建立以质量、投诉量、纳税等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在他看来,如今中国汽车的破局之路唯有“求是”。
“求是,才能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他的呼吁似乎正在唤醒行业的共识:当国家政策剑指“内卷”,当“僵尸车坟场”印证“二手车如废铁”预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唯有回归产品本质、坚守诚信底线,才能避免重蹈品牌倒闭的覆辙。
在大家集体焦虑的时刻,长城汽车却走出了一条“反共识”道路。
技术全方位突破的背后,是长城汽车在研发上投入。根据长城汽车财报,2024年研发费用超百亿元,累计专利授权达1.2万件,其技术储备已形成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全生态体系。其研发上的“过度投入”,为消费者和投资者创造了双重价值。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魏建军“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理念的落地——当同行砍掉碰撞实验室预算时,长城新建气动-声学风洞实验室;当对手缩减质保周期,长城推出“核心部件终身质保”;当行业沉迷配置堆砌,长城则是通过优化设计将其转化为安全性能的提升。
魏建军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把车做好,就是我的责任。”
站在中国汽车产业动荡变局的十字路口,魏建军的坚持愈发清晰:当别人在流量池里捕捞时,他在用户心里种树;当行业追逐资本神话时,他在全产业链培育共生土壤;当“弯道超车”成为投机者的借口时,他想用35年造车经验证明,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来不是价格屠刀,而应该是对诚信的坚守、对技术的敬畏、对价值的信仰。这些坚持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长城汽车的每一个决策中。
他还是那个“不求惊天动地,只求问心无愧”的人。也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长城汽车在行业乱象中始终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