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6 月 26 日晚小米 YU7 正式发布并开启下定以来,车市便被其搅得 “天翻地覆”。短短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辆,1 小时大定达 28.9 万辆,18 小时锁单量更是突破 24 万辆 。如此惊人的数据,让小米 YU7 瞬间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订单量不仅远超小米 SU7 上市时的成绩,更是刷新了行业纪录。
随着订单的爆棚,小米汽车 APP 显示,YU7 标准版锁单后交付周期长达 57 - 60 周,Pro 版为 50 - 53 周,即便最快的 Max 版也需 37 - 40 周 。漫长的交付时间,使得不少准车主焦虑不已,甚至催生了二手市场订单转让的现象,溢价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与此同时,多家车企如蔚来、阿维塔和极氪,瞅准这一机会,纷纷推出针对已预订包括小米 YU7 等车型用户的退订补偿政策,试图 “截胡” 订单 。
小米 YU7 的火爆大定,无疑重塑了 25 - 35 万元纯电 SUV 市场的竞争格局。国产同价位车型首当其冲,乐道 L60、极氪 7X、智界 R7 等品牌,订单分流风险剧增。智界 R7 在 YU7 发布当天,紧急推出最高 5.4 万元的综合补贴,期望能留住消费者 。而理想即将上市的纯电车型 i6/i8,以及赛力斯问界 M5 增程版,因与 YU7 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未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尽管小米 YU7 来势汹汹,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却也面临诸多挑战。交付能力方面,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 95 万辆,月均产能 7.9 万辆,交付周期仅 2 - 4 周;反观小米,二期工厂投产后,满负荷运转月产能也仅 2.5 - 3 万辆,消化 30 万订单需 10 个月之久 。不过,Model Y 今年前 5 个月销量同比暴跌 73.6%,又给了 YU7 机会。长远来看,YU7 要想超越 Model Y,交付后的口碑至关重要,同时还得警惕特斯拉可能推出的 “青春版 Model Y” 等应对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雷军提出 “能力驱动” 战略,展现出小米独特的破局之道。技术层面,YU7 搭载的 V8s 超级电机,转速高达 21000rpm,扭矩密度超 6.3N・m/kg,性能媲美保时捷 Taycan,在 24 小时耐力挑战中,以 3944 公里的成绩,彰显了小米三电系统的深厚积累;生态协同上,YU7 作为小米生态核心,支持 200 余项智能场景,60% 的用户因购车首次接触小米生态,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供应链方面,依托投资企业,形成京津冀 “半小时产业圈”,实现关键零部件短账期供应,成本控制能力远超新势力同行。
此外,小米还在高端化、反内卷和全球化上持续发力。SU7 Ultra 以 6 分 22 秒的纽北圈速跻身全球量产车前三,YU7 也打破 “国产无高端” 的刻板印象;面对行业价格战,小米选择聚焦技术、安全与高端化;YU7 发布会上,雷军透露正在筹备欧洲市场认证工作,标志着小米正构建 “手机 + 汽车 + AIoT” 的全球化生态。
不过,小米汽车仍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产能瓶颈下,如何满足庞大订单需求;品牌建设上,怎样在 “豪华感” 等感性维度,建立与传统豪华品牌的对等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YU7 的成功,已让小米从 “价格颠覆者” 向 “科技引领者” 蜕变,未来,它有望继续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