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汽车电动化浪潮中,中国市场无疑是最为激进的先行者。短短数年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突破50%,燃油车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迅猛发展的背后,得益于国内技术的持续迭代、供应链的完善以及早期的政策补贴,共同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欧洲市场对待电动化的态度似乎显得更为保守。有人猜测,这或许是因为欧洲在电动化技术上的相对滞后,导致对汽车行业转型的信心不足。然而,这种看法或许过于片面。实际上,如果电动车能够为欧洲民众带来切实的好处,那么市场需求自然会推动汽车厂商进行技术革新,甚至不惜重金引进外部人才。
为了深入了解欧洲用户对电动车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一位汽车博主驾驶了一辆中国电动车名爵MG4,从意大利出发,横跨欧洲,最终抵达苏黎世,全程2000公里。这款入门版车型电池容量为49kWh,满电续航里程为300公里,在欧洲多国已足够日常使用。博主的这次自驾之旅,不仅是对车辆性能的考验,更是对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一次深度探索。
在行驶过程中,博主发现欧洲的充电设施虽然密集,但电价却令人咋舌。首次充电时,电价高达0.75€/kWh(约合6.3元/kWh),充电40kWh需花费30欧元(约合人民币230元),行驶190公里(高速行驶)的成本约为每公里1.35元。而在国内,这一价格仅为每公里约0.2元,相差近7倍。
当车辆进入瑞士境内时,博主再次面临充电问题。瑞士服务区的电价更为昂贵,一度电费用高达0.85瑞士克朗(约合人民币7元)。加上每小时5瑞士克朗(约合44.8元)的停车费(超出60分钟免费时间后计费),充满电的总成本高达400元,每公里成本超过2元,是国内价格的10倍之多。
在这样的电价水平下,尽管欧洲许多国家的充电站密布,但高昂的充电费用让许多当地民众望而却步。尤其是考虑到欧洲柴油车的普及和低廉的柴油价格,以及柴油车的节油性,电动车在费用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相比之下,中国电动车车主则显得尤为幸福。国内服务区普遍设有充电站,且充电价格亲民,与加油费用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着近年来国内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保守态度并非完全出于技术滞后,而是受到高昂充电费用的制约。在这一背景下,“老欧洲”的全面电动化进程显得步履维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