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车圈反对“价格战”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已经到了官方下场“调控”的地步。而随着6月份各车企的销量公开,“价格战”要不要一竿子打死,似乎又成了一件值得辩证考虑的问题。或许,“价格战”本身并无过错,关键要看是否适度,车企们的实力能否撑得住。6月份销量数据公布,吉利、比亚迪、长安、一汽、零跑、小鹏等主流车企不同销量数据背后,其实是一场价格激战的尘埃落定。
吉利汽车:两条腿走路成“赢家”
吉利汽车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燃油新能源一个不落,再加上积极参与了6月份的“价格战”,过去一个月里,吉利拿到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乐观。7月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公布6月销量数据:乘用车销量236036辆,同比增长42%,已连续10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今年1~6月,集团累计销量达1409180辆,同比增长47%。
其中,新能源方面,6月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保持强劲增长,达122367辆,同比增长86%,单月渗透率稳定保持在50%以上达52%。上半年,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总销量725151辆,同比增长126%。在燃油领域,吉利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今年上半年,吉利中国星累计销量达615895辆,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幅7%,并通过经典产品的迭代更新,持续提升市场份额。上半年以这么好的成绩收尾,为吉利增添了不少信心,并决定将原定全年销量目标上调约11%,由271万辆增至300万辆。如果加上刚刚公布的6月份的销量成绩,吉利汽车年度销量目标达成率已经到了47%,也就是说,如果持续保持下去,吉利今年完成销量目标,基本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比亚迪:“价格战”的最大获益者
6月份,比亚迪带头掀起了一轮价格战,14.38万的汉DM-i、6.38万的秦PLUS DM-i、5.58万的海鸥……一波大降价袭来,让不少车企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上。不过,与那些打打价格战就要“吐血”的车企不同,比亚迪的6月显然是收获满满。7月1日,比亚迪公告,2025年6月公司新能源车销量为38.26万辆,去年同期为34.17万辆;本年累计销量为214.6万辆,去年累计为161.3万辆,同比增加33.04%。其中,王朝系列里,秦当月销量为44042辆,年度累计达274306辆。汉当月销量18929辆,年度累计112047辆。海洋系列中,海鸥6月狂卖51295辆,继续稳坐比亚迪6月车型销量头把交椅。截至6月份,海鸥年度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284421辆。
另外,比亚迪的高端系列表现也颇为亮眼。比如腾势品牌6月总销量达到了15783辆,年度累计销量79830辆。方程豹品牌中,钛3当月销量12017辆,年度累计20663辆;豹5当月销量4875辆,年度累计27119辆。仰望品牌中,U8当月销量64辆,年度累计759辆;U9当月销量9辆,年度累计79辆;U7当月销量132辆,年度累计165辆。毕竟是掀起6月份价格战的车企,比亚迪估计在大降价的时候就已经胸有成竹了。从其各品牌的销量上看,这一回,比亚迪又“赢了”。
长安汽车:海内外“双管齐下”守住地盘
即便一直反对价格内卷,但长安汽车在跟风“价格战”方面一次都没落下过。包括价格战打的正凶的6月份,其也和其他诸多车企一样,以“一口价”等优惠手段不断笼络用户。7月1日,长安汽车公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1-6月全球累计销量达135.5万辆,同比增长6.8%,创2018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44.8万辆,同比增长52.3%,占总销量33.1%;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49%。
新能源领域,深蓝品牌上半年交付超12万辆,旗舰车型深蓝S09上市24小时订单破8000台;高端品牌阿维塔累计销量超15万辆,平均售价达27万元。同时,长安汽车的燃油车基盘依旧保持着韧性,CS75系列销量超10万辆,逸动系列同比增14.4%的成绩足以印证这一点。虽然价格战并未让其整个上半年销量实现猛增,但具体到新能源以及海外销量上,可以发现长安汽车在发展上还是以“双管齐下”为主。燃油基本盘没丢,新能源也在持续保持增幅,说明不管长安如何反对“价格内卷”,也依然没影响在其中分一杯羹。
中国一汽:一切都“中规中矩”
中国一汽向来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即便外面价格战硝烟四起,它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步调。就算是6月份各家车企纷纷搬出“低价策略”笼络消费者,我们也没看到多少关于中国一汽“大甩卖”的消息。也正因如此,中国一汽并没有因为这场价格战获得什么好处,根据相关数据,1-6月,中国一汽整车销量突破157.1万辆,同比增长6.1%。其中,自主品牌销量突破44.98万辆,同比增长8.5%。
虽然整体增幅不算亮眼,但其自主新能源销量突破了14.5万辆,同比增长95.5%,增速显著。而合资品牌销量则达到了112.1万辆,一直保持合资阵营领先地位。没有过度依赖“价格战”,却仍然在行业内保持着稳定的增速,看得出来,中国一汽还是有点实力的。或许,这就是诸多车企所期待的高质量发展。
零跑汽车:内销外销两旺
原本“半价理想”的标签就让零跑汽车赚足了“性价比”优势,零跑汽车又在近两个月打响了新一轮价格战。不管是端午节的“一口价”,还是6月份最高直降4.4万,终身质保等价格“核弹”,都让零跑汽车成功“吸粉”。6月份,零跑汽车销量再创新高。从官方的数据来看,其6月份全系交付超4.8万辆,同比增长超138%,上半年累计交付超22.1万辆,连续四个月位居新势力领先位置。如果一定要说谁是6月价格战中冲出的一匹黑马,那么零跑汽车完全是当仁不让。
当然,零跑靠的也不完全是低价,这几年,零跑已经具备了完整自主研发能力,有核心技术,在成本控制上也有话语权,完全可以支撑其在价格上与对手竞争。目前来看,有这么强的销量撑着,如果持续稳住产品力,零跑的潜力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一些。
蔚小理:“后劲”越来越不足
想当年在车圈叱咤风云的“蔚小理”,如今已然有了“廉颇老矣”的感觉,至少相较于零跑等高歌猛进的车企,这三家车企的表现只能用“疲软”来形容。根据相关数据,理想汽车6月份交付新车超3.6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超4.7万辆的交付量,下滑23.4%。可见,理想营销的“家文化”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一直坚守的增程如今也开始缺乏竞争力,如果接下来的理想i8不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品牌又不肯在价格战中“自降身价”,接下来的理想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比起理想的疲软表现,6月份的小鹏汽车还算稳定。从厂家官宣的数据来看:6月份,小鹏汽车交付新车超3.46万辆,同比增长224%;今年1-6月,累计交付新车超19.7万辆,已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看得出来,“车界铁娘子”王凤英加盟后,小鹏汽车也逐渐脱胎换骨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靠“骨折价”来赢得销量,但小鹏汽车推出11万元级的小鹏MONA M03,并连续10个月交付超万辆,说明了“低价”对用户来说仍然具有着强大吸引力。好在小鹏如今并未依靠价格战来实现增长,总体来说,发展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
而相比于理想与小鹏,蔚来这几年显然一直在水深火热中没能爬的上来。根据相关数据,6月份,蔚来公司交付新车超2.49万辆,同比增长17.5%。其中,蔚来品牌交付新车超1.45万辆,乐道品牌交付新车0.64万辆,firefly萤火虫品牌交付新车0.39万辆。
即便这几年蔚来一直在努力扩展矩阵,形成了11万元级到80万元级价格覆盖。同时firefly萤火虫还推出了BaaS电池租用购买方案,希望用7.98万元起这样的低价,获得年轻人的青睐。但从实际情况上看,蔚来的情况并未因为布局“低价”产品而有所回暖,再加上蔚来品牌本身的产品价格并没有什么动摇,乐道和firefly萤火虫品牌又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很难让用户获得“超值”体验。所以,6月份的价格战,蔚来等于是参加了个“寂寞”,如果再不想办法突围,不知道蔚来还能撑多久。
合资阵营:大有“逆风翻盘”的意思
以往被认为在中国市场逐渐势弱的合资品牌,经过新一轮价格战的洗礼之后,反而有人实现了逆势增长。7月1日最新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6月份,一汽-大众整体销售超16.01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其中,大众品牌6月单月销售超8.7万辆,同比劲增12.5%,燃油车市场份额8.4%,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1-6月累计销量43.61万辆,同比增长3.5%,燃油车市场份额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看来,一汽-大众今年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全新的战略布局也已经开始起效。虽然目前一汽-大众的上半年销量距离全年目标仍有差距,但逆势增长,持续领跑合资阵营的状态,对一汽-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实现突围的助攻作用也值得肯定。
而上汽大众上半年的表现也比较乐观,其上半年销量完成了52.3万多,比一汽-大众还多出了8万多台。从销量数据上看,南北大众的业绩差距并不大。只不过,一汽-大众额定的全年目标(不低于去年)要高于上汽大众,所以二者在目标完成率上拉开了差距。就本质而言,二者其实步调是一致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现代,这家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边缘化”的汽车品牌,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根据相关数据,2025年1-6月,北京现代累计实现销售100016辆,其中6月销量累计销售21713辆,环比增长66%,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其旗下全新伊兰特“传奇‘伊’旧” ,6月销量环比增长120%,“SUV质价比之王”全新途胜L 环比增长89%,库斯途环比增长24%,继续保持20万辆以内合资MPV销售冠军的市场地位。
看得出来,经过上半年的调整,目前合资车企们的业绩表现都还不错。虽然和主流新能源车企的成绩相比,大家仍需努力,但回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结语
从6月份各家车企的销量情况上看,经历了一轮激烈的价格战之后,零跑有着黑马潜质,比亚迪是其中的最大获益者,基本各品牌销量都被带了上来。而吉利、长安、一汽等品牌也保持了稳步增长,唯有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冲劲不足。当传统头部车企开始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开始平衡价格战和产品力之间的关系,留给某些“老牌”新势力的时间确实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