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曾被传统自主品牌“默契放弃”的老牌供应商东安动力,如今竟被理想、零跑和哪吒这帮“新玩家”的订单喂得红光满面。
不久前,一家新势力高层踏进东安动力厂房,忍不住惊呼:“生产线竟比我们某些部门还要整洁?”——这份“意外发现”背后,新势力客户订单已占东安动力上半年销量超四成。零跑、哪吒这些名字赫然在列,与东安动力结成了意想不到的利益同盟。
东安动力曾倚仗传统自主品牌,但那片昔日沃土已经悄悄变了模样。一位不愿具名的传统车企内部人士坦言:“它们产品迭代慢,成本管理失之于松,我们为求快节奏与新质竞争力,不得不另寻他途。”言语间是行业新陈代谢的冷静抉择。
新势力相中东安,恰恰是瞄准了传统车企疏于深耕的“缝隙”。当业内主流企业追逐更先进技术时,东安等制造能力成熟但技术竞争力式微的厂商成了新势力降本的“临时救生索”——“新势力眼中,东安的产能、产线完备是快速量产急需的跳板,而传统车企眼中,东安的短板已成其负重。”(东安动力关联公司中层透露)
可这段相互救赎的情谊暗藏脆弱裂纹。东安核心技术话语权式微,如混动技术赛道已是比亚迪、吉利们遥遥领先的局面。一位供应链分析师私下点破:“东安动力现能吃饱饭,无非靠新势力前期降本上量的短暂之需。一旦新势力羽翼丰满,或自身发展节奏无法满足需求——此刻的‘备胎’会不会瞬间成为弃子?”
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的这条“东安红线”,仿佛上演着产业转型期的复杂双面镜:
当行业巨变时,看似被遗弃的角落有时会获得意料之外的生机,这生机背后却仍隐藏着无法逃避的自我提升的考题。企业真正的生命线,从未掌握在别人手中。
东安厂区巨大的“变革求生”标语分外醒目,映照着每一家身处浪潮的企业——传统车企若不能在转型中勇闯险滩,暂时受益者若满足于“备胎”角色,迟早将被更汹涌的浪头无情打散。
当新势力逐步踏上建立自研体系或深度绑定更强伙伴的旅途,这条从“备胎”通向长远生存的桥梁是否会轰然断裂?东安的“复活”终究只是行业链条阶段性错位的侧影,真正残酷的竞争依然在核心战场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