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不缺“耿直boy”。近期,两位以“耿直”著称的老板——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再次成为焦点,却收获了截然不同的舆论风向。
魏建军凭借一系列“出圈”言论频频登上热搜,他过往的犀利观点也被重新翻出,引发不小争议。从质疑“电动车不会成为主流”“石油体系很难改变”,到更早前抛出“汽车圈已出现恒大”“零公里二手车”等言论,魏建军向来不吝表达尖锐看法。
他仿佛拥有一个“耿直金句库”,并且丝毫没有“住嘴”的迹象。
无独有偶,在理想汽车成立10周年之际,另一位“耿直boy”李想,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回顾了自己当年的“破防”名场面:2013年,他在一档创业节目上因团队未提前准备合同而当场发飙。那句怒吼的“听我讲完”成为其早期形象的深刻烙印。
“我脾气大是因为当时有人在弄虚作假,节目组把后面的话剪掉了。”12年后,面对《对话》栏目,李想面带笑意,从容地解释着当年的场景,感觉冲动的过往已经云淡风轻。
同样是主打“耿直”,魏建军引起的非议似乎越来越多,而李想则有“洗白”的趋势。“大老板哪有脾气不大的。”不少网友在了解事件原委后表示理解。耿直,似乎遇到了“双标”审判。
魏式“耿直”:炮火向内也向外
现如今,李想已经不再公开“发飙”,也不再上微博发表犀利言论。但魏建军“耿直”依旧,这种耿直不仅指向行业积弊,也常常包含深刻的自我审视。
他可以直指行业“雷区”。今年5月,他公开警告:“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没爆而已。”剑指部分车企的资本裹挟、财务造假和恶性价格战,甚至提议自掏腰包为全行业审计,更显其“掀桌子”的决心。
他也时常戳破车圈技术泡沫。
今年4月,他嘲讽部分车企将基础辅助驾驶包装为高阶智驾:“啥智驾啊,其实就是自适应巡航,你们真敢吹!”直言过度宣传的安全隐患。他也炮轰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密封差、碰撞时可能无法打开”。
有趣的是,其早期产品哈弗神兽和现售的魏牌蓝山均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颇有几分“狠起来连自己都骂”的意味。这一点,与“大嘴”余承东的作风也有几分相似。
面对这些言论,舆论场迅速分化:支持者赞其为“行业清流”“敢说真话”;反对者则斥其“夹带私货”“危言耸听”。目前看来,后者的声浪似乎更大,让长城和魏建军在舆论上略显被动。
黑粉VS忠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魏建军在舆论场中被“针对”,并非全无道理。
首先,一些言论本身并不完全站得住脚。比如“电动车不会成为主流”“石油体系很难改变”等论断过于绝对,并且在当下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这类直接下结论式的言论,极易引发争议和反驳。
尽管魏建军在发言中也提到了“纯电适合小车”以及多能源布局的重要性,但这种声音被其更激烈的论断所掩盖。
其次,作为身处激烈竞争中的“参赛者”,魏建军屡屡扮演“吹哨人”角色,试图揭露行业潜规则或质疑流行趋势。
尽管在短期能赢得巨大的流量和关注,但中长期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人设培养,就另当别论了。实际上,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引发同行、监管方乃至部分消费者的警惕与反感。尤其当企业自身业绩承压时(如长城近年转型期的波动),更容易被解读为“转移焦点”或“酸葡萄心理”。
当下的舆论场,立场可能先于对错,情绪往往裹挟理性。即便是正确的批评,也可能因触动利益或不合时宜而遭遇围攻。“这里水太深,你把握不住。”可以看到,除魏建军外,不少车圈大佬都因“耿直”言论吃过亏。
李想曾以犀利敢言著称,人称“微博之王”,然而在理想MEGA遭遇滑铁卢后,他在社交媒体上明显低调收敛。李斌一句“谁还买油车啊”引发轩然大波,不得不多次在直播间道歉。而余承东收获的,则是“黑粉”与“真粉”齐飞,“谩骂”共“称赞”并存。
收敛锋芒,展现更圆融的公众形象,似乎是许多“聪明人”的选择。“车圈顶流”雷军,在面对消费者和公众时,始终保持着谦逊、真诚的姿态。这未必是其“人设”的全部真相(面对内部管理的雷军必然有另一面),但无疑是一种最大化公众好感度、最有利于公司利益的表达方式。
商战中的“耿直”:胜者为王
魏建军在采访和行业论坛中火力全开,其背后往往有明确的商业考量,比如引导舆论、塑造品牌形象、打击对手。这种“强攻击性”让其收割流量,却也陷入舆论漩涡。
值得注意的是,魏建军正积极拥抱年轻人阵地(如小红书、B站)。这或许也是他试图化解外部争议的一种尝试。7月2日,长城汽车35周年之际,他入驻B站,在其发布的首条视频中,魏建军屡屡“抛梗”,有意迎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同为“耿直boy”的李想用理想汽车的成功和十年的沉淀,为自己当年的“耿直”,甚至是“失态”进行了最好的辩解,舆论风向也随之转变。
这也提供了一个颇具启示的参照:企业家的“耿直”人设,其最终评价往往与企业的发展命运深度绑定。
十年之后,魏建军会收获怎样的舆论评价?或许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本:
若长城汽车成功转型,重回巅峰甚至更上层楼,彼时,他今日那些引发争议的“耿直”言论,很可能被重新解读为“远见卓识”“敢于直言”,成为“魏总一直是这样汉子”的佐证。
若长城发展持续低迷,那么,无论其言论多么“耿直”或“真诚”,都可能被淹没在企业衰落的尘埃中,或被简单归因为“不合时宜的固执”。
与其追问魏建军是否“被误解”,不如说:他的“耿直”,正等待着长城汽车用未来的市场表现来为其“正名”。 今天的李想,某种程度上是用理想汽车的成功,为自己过去的“耿直”完成了“平反”。
明天的魏建军,能否收获同样的结局呢?世事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