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伸不到田里,一切都没有意义。
封面 I 今麦郎
作者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近两年,方便面江湖厮杀正酣。面对外卖、螺蛳粉等新势力冲击,对手们深陷流量焦虑:各种概念越炒越玄,猎奇口味层出不穷,营销大战更是此起彼伏。
当对手们在概念炒作中狂欢,今麦郎以土地作答,不辩自明。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今麦郎与新华社合作推出短片《根·麦》,共同致敬耕耘大地的每一位种粮人。依托45万亩自有麦田的产业优势,今麦郎以掷地有声的行业宣言叩问本质:概念是否终在时代浪潮中褪色?麦浪翻涌的土地,才是食品工业永不贬值的硬通货。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当下,太多企业追求盈利和效率,企图一步登天,最终却只换来“昙花一现”。做得好的企业,往往深谙长期主义:蜜雪冰城扎进柠檬园,铸就了4元柠檬水不可撼动的成本护城河;比亚迪死磕自研电池,赢得了定义未来的底气。
今麦郎同样是这浮躁之风中的一股清流。
当友商们普遍依赖外部供应商构建快速扩张的模式,今麦郎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最重最苦”的路:种小麦。
早在2005年,其他友商忙着铺渠道,占领市场时,今麦郎为了更好地控制品质和成本,前瞻性地启动了优质麦工程,构建起集种植、收购、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成为行业内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企业。迄今为止,今麦郎已打造了45万亩优质麦种植基地,年处理小麦400万吨,方便面产能居全球前三。
每一步的深耕,都在强化今麦郎对品质与成本的绝对话语权,成为它对抗风雨的基石。
俄乌冲突撕裂全球粮仓,那些依赖进口小麦、在供应链上“踩高跷”的企业瞬间慌了手脚,而今麦郎的“自有土地”,就成了沉默却致命的竞争力。
河北邢台地里长出来的“师栾02-1”,以匹敌美国麦、澳洲麦的品质优势,将粮食安全的饭碗稳稳端在掌心。
在2024年行业集体涨价潮中,对手们因扛不住成本压力,纷纷涨价时,今麦郎对“源头”的绝对掌控,让旗下1桶半守住了4.5元的价格底线,瞬间变成了终端货架上“不涨价”的硬气宣言。
这些并非运气,而是当初选择“落地生根”时埋下的伏笔。
今麦郎的全产业链,同样惠及着耕耘者。截至目前,今麦郎已合作了数十万农户,大幅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收入,形成了“企业收到好麦,农户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在今麦郎的商业叙事里,农民不再是简单模糊的“背景板”,而是守护源头品质的绝对主角。
图注: 手工耿应企业邀约 给今麦郎农户王国云送礼物
当对手反复调试“骨汤浓缩几倍最鲜”、靠猎奇口味的网红单品制造爆点,以此来抢占营销流量密码时,今麦郎的研发团队正踩着华北平原的晨露,蹲守在北纬37°的麦田里,从播种到收割,守护每一粒麦种的生长脉络;深入贵州的大山,与老农围坐在柴火灶前,尝过上千种辣椒,只为找到黄金比例的“模特椒”。
正是这份脚踩泥土的执着,让今麦郎“接地气”的研发,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相比于康统近些年陷入创新瓶颈,白象的折耳根面、香菜面等网红产品止于尝鲜,复购很难。今麦郎安徽板面,由尚普咨询权威认证,2月拿下“全国销量第一”称号;大分量先行者“1桶半”“1袋半”系列累销超140亿份;更通过创新蒸煮工艺成功打造新一代方便面——0油炸健康面拉面范。其持续推出爆品的硬核创新力,根植于对全产业链的绝对掌控。
这无疑是对浮躁商业逻辑的一记响亮耳光:手伸不到田里,一切都没有意义。
汤头的配方可以抄,冻干蔬菜包的样子可以仿。但与数十万农户构建的信任网络,以及数十年夯实的土地与全产业链根基,却是对手砸钱也买不来、想抄也抄不走的护城河。
当同行还在拼凑产业链时,今麦郎已经完成了从麦田到餐桌的完整闭环,这份全产业链的统治力,令对手难以企及。
泼天富贵的企业很多,但愿意双脚沾满泥土的太少。说到底,这是两种活法:
一种活在天上,靠各种炫酷的概念搭建空中楼阁。另一种活在土里,用20年光阴,将“第一车间”牢牢铸就在45万亩沃土之中。
其实每个玩家都门儿清:土地才是最值钱的本钱。但只有今麦郎用行动掀了牌桌——把赚快钱、玩虚的那套生意经,连根拔起了。
在食品安全焦虑、供应链脆弱的当下,今麦郎的45万亩麦田,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稀缺的确定性——这碗面,从种子开始就被牢牢守护。
今麦郎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不是营销做得多好,也不是口味多有噱头。
而是今麦郎有成就一碗好面的能力。当国际巨头用概念收割市场,这家扎根土地的企业,始终以躬身耕耘的姿态宣告:真正能赋予食品灵魂和消费者安全感的,永远是脚下深耕的土地,而非转瞬即逝的流量。
今麦郎掀翻的,不仅是“空洞营销”的竞争格局,更是一种脱离根基的商业短视。它的成功路径清晰而深刻: 向下扎根有多深,向上生长就有多稳。这,或许才是喧嚣时代里,最值得敬畏的“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