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跨国巨头橄榄枝,为何落到小鹏手里叫“战略投资”,到了零跑那儿却像“技术卖身”?这背后的门道,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出海的关键密码。
一、大众的钱进了小鹏腰包,为啥双方都笑开花?
去年夏天,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干了件让全球车坛震惊的事:掏出7亿美元真金白银,买下中国新势力小鹏汽车4.99%的股份,还拿到了一个董事会“观察员”席位。消息一出,小鹏股价像坐了火箭,当天暴涨超40%!更关键的是这份协议的核心——双方要合伙开发两款挂着大众车标的中型电动车,2026年推向市场。
大众图啥?直白说,就是看上了小鹏手里那把“智能驾驶”的金钥匙。当时大众自家软件公司CARIAD投入超20亿欧元却连个流畅车机都搞不定,自动驾驶更是被中国车企甩开几条街。上海车展上,大众高管组团围观中国品牌智能座舱后深受刺激,回国就解散了CARIAD团队。而小鹏的XNGP智能驾驶系统,能用22.99万元(小鹏G6)实现城市自动导航,性价比吊打当时30万+的竞品。对大众而言,这7亿美元既是技术抄底(入股价仅15美元/股),更是用中国方案解决自己短板的最快途径——毕竟等自家技术研发成功,市场早被瓜分完了。
小鹏赢在哪?表面看是股价飙升和7亿美元现金流注入,深层次是技术价值首次被国际巨头“真金白银”认证。大众要的是小鹏的“大脑”(智能驾驶系统),而非控制权(持股严格卡在4.99%的举牌线之下)。这种合作里,小鹏的品牌独立性和技术主导权毫发无损,反而借大众渠道获得全球化跳板。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钱不是救生圈,而是联合研发的入场券。”
二、零跑的合作传闻,为啥总被议论“卖技术”?
几乎在牵手小鹏同期,大众旗下经济品牌捷达被爆正与零跑密谈合作。内部文件显示,合作核心是零跑向捷达授权“一整套电动技术平台”,助力捷达转型经济型电动车。消息虽未官宣,但舆论已贴上“技术卖身”标签。
本质差异浮出水面:零跑模式更接近“技术输出商”。不同于大众-小鹏的股权绑定加联合开发,零跑传闻是向捷达单向授权平台技术(包括三电、智能座舱等)。这种模式对零跑不陌生——其CEO朱江明早就明言,技术输出要成为“整车销售之外的第二利润来源”。好比高通卖芯片,零跑卖的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电动车“技术全家桶”。
但风险也在这里:技术授权虽能快速变现,却可能稀释自身竞争力。想象一下,如果满街捷达电动车都打着“零跑核心技术”标签,消费者为何还买零跑本尊?更关键的是,技术一旦授权,迭代主动权可能减弱。反观小鹏模式,核心技术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大众付费获取的是“联合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三、关键分野:技术在手,才有议价自由
这两桩合作揭示了中国新势力技术出海的两种范式:
小鹏范式(技术入股+联合开发): 以不可替代的硬科技(如XNGP智驾)为筹码,吸引巨头掏钱当“战略股东”。技术不流失,品牌更增值,典型案例如华为向奔驰授权5G技术却拒绝出售灵魂。
零跑范式(平台技术授权): 将成熟技术方案打包变现,短期收益高但长期需警惕同质化。类似安卓系统开源后,虽然普及全球但华为仍要自研鸿蒙保命门。
回头看标题之问,答案已清晰:大众投资小鹏,本质是为“中国智驾”的未来潜力下注;而零跑若授权技术,则是将现有成果转化为即时收益。前者像合伙开科技公司,后者像出售专利使用权——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路径差异。
四、中国技术出海,正在改写全球规则
更深层看,这两笔交易共同指向一场历史性反转:当年用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业,今天开始技术输出!大众向小鹏付费求合作,奥迪找上汽联合开发,Stellantis集团入股零跑…跨国巨头纷纷用行动承认:在电动智能赛道,中国方案已是绕不过去的选项。
技术自信带来选择自由。正如吉利收购路特斯后,反手用自己的“浩瀚架构”重塑英伦跑车;比亚迪刀片电池外供特斯拉传闻频传。当中国车企掌握核心科技,合作自然挺直腰板——要技术可以,但品牌主权和迭代能力,必须握在自己掌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钱进来叫投资还是卖身?关键看技术话语权在谁手中。小鹏们证明,当你的护城河足够深,巨头的支票也能变成共赢的桥梁。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故事,正随着这些硬核合作,翻开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