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一个美好的未来很容易,但要想正确认识它,则很难很难。
说到大宗商品,无非就是房子和车子;但你有没有想过,房子和车子为什么会过剩呢?
也许你并不会这么觉得,房子过剩,但房价依然还那么高;汽车过剩?看起来更不存在,这几年汽车市场可能是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行业之一。
但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房子过剩是事实,而汽车过剩,恐怕也是一个事实。
先看房子,20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3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了16.2%。202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库存6.52亿平方米,空置率18.7%,远超国际公认的10%-20%危险区间。
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化周期长达22个月,远高于健康市场12个月的标准。
而最要命的,可能还是规划。按照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设施来看,足够34亿人居住,这也导致房子的过剩,已经成了一个既定事实。
而汽车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乍一看没有过剩的风险。但从规划产能的角度来看,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最新预警显示,2025年全国汽车规划产能将突破5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就独占3000万辆,而国内市场需求天花板,预计只有2800万辆。
哪怕是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总产能也高达4870万辆,而实际销量只有2693.8万辆,整体产能利用率仅59%,今年汽车行业总产能已经飙升至5000万辆,产能规划还在上涨,但市场已经吃不消了。
为什么大宗商品在今天总是容易陷入到过剩的怪圈之中?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去找答案。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商品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话怎么理解呢?通俗来说,产能过剩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对立。企业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盲目扩大生产,但劳动者购买力因剥削而相对缩小,最终导致了供需失衡。
类似的事情,早在美国就已经发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萧条。
当时美国企业同样是盲目扩张,而工人的收入又相对有限,最终因为劳动者购买力不足,产能过剩之下,出现了中学就学过的“倒牛奶事件”。
那个时候我们的理解还非常粗浅,企业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施舍给普通人,这表明了西方社会的“邪恶”。
但随着对经济学理解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赠送牛奶这件事本身,其实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配送、保鲜、要想送到人们的手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成本可能要大于牛奶价值本身。
美国在当时因为消费能力不足,企业盲目扩张,出现了罕见的大萧条,而罗斯福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就是人为干预。过去西方推崇完全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人为干预市场,但当企业为了私利不断榨取员工的时候,产能过剩带来的大萧条,就不得不人为干预。
在今天这被称为“修正资本主义”。罗斯福是如何修正的呢?给员工涨薪、确立最低薪资,更多保障员工的权益,让他们有钱、有时间去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度过了大萧条危机。
当我们说产能过剩的时候,这种过剩并非商品真正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者有限购买力的“相对过剩”。当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时,表现为商品滞销、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和工人就业难。
而要解决产能相对过剩,就必须要提高收入,将更多资源倾斜到保障员工身上,而不是继续让企业盲目扩张。
除此之外,大宗商品由盛转衰往往与全球流动性逆转和经济周期切换相关。当经济增长放缓,和居民悲观预期共同叠加的时候,都会进一步弱化大宗商品需求,而货币政策转向也会加速价格下跌。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的高盛那篇关于房地产的报告,也揭示了这一点。
按照高盛的说法,由于人口减少和房价下跌预期打击投资兴趣,未来几年我国城市新房需求将比2017年的峰值低75%。
且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行,国内许多城市的房价已经快要跌到十年前了。
房子和汽车,本来就是大宗商品,一个家庭不太可能五年就换房换车,换句话说大宗商品的消费增长天花板,其实是很容易预见的,但为什么大企业会预见不到这一点呢?
这还是要回到经济学基本原理中来。
产能过剩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对立。企业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盲目扩大生产,但劳动者购买力因剥削而相对缩小,最终导致了供需失衡。
企业不是地方,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如何如何,企业要做的,更多是保障当下的利润最大化,基于这一点,许多企业也许预见到了大宗商品的增长瓶颈,但为了企业当下的利润最大化,他们都选择了无视,或者侥幸的心理来看待过剩。
只要过剩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只要消费者还接受自己的房子或车子,那社会层面的过剩,就和自己无关。
以汽车行业为例,该行业的过剩存在着“结构性特点”。
因为新能源的快速转型,燃油车产能积重难返,国内堆积的超过3000万辆燃油车产能中,仅有200-300万辆成功转向电动化,导致了大量资产闲置。
哪怕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75%,而尾部企业不足15%。
目前我国汽车年产能已经高达5000万辆,但国内市场需求不足3000万辆,供过于求现象严重。
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增长,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几乎所有企业都这么做的时候,最终共同推高了整个行业的过剩风险,价格战也随之开始,从双赢变成零和博弈,这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也就开始走向“内卷”。
而在房地产行业,过剩是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
以空置率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超过了隔壁的日本。
而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对比起来也不容乐观。
当然,大宗商品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因为单价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最大,客观来说,除了市场的因素之外,还有非市场的因素。
房地产的非市场因素在于,地方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也让地方更有意愿维持高地价,叠加各种措施,也让企业盲目扩张而缺乏早期的约束。
而汽车行业就在于,其发展速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导致了其产业政策没有及时止损,越生产补贴越高,最终导致规划产能节节攀升,已经远超欧美的需求。
以2024年为例,我国汽车年产能4870万辆,已经超过欧盟1284万辆+美国1590万辆的总和。
而我国的人均GDP只有一万多美元,对比之下欧美的消费能力显然更高,但我们的产能却已经远超欧美。
大宗商品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GDP增量,但反过来看,大宗商品对家庭消费能力的侵蚀,显然也是最高的。
以房子为例,首付加上贷款三十年,一个家庭未来三十年的收入一部分都要用来偿还贷款,其他消费自然就会减少。
车子虽然没有贷款三十年,但首付数十万全款,或者贷款三年,本质上侵蚀的也是一个家庭的其他消费能力。
也因为我国居民收入有限,房子和车子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大宗商品卖的越好越多,留给其他消费品的空间,自然也就会越少。
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消费离不开刺激,大宗商品也是如此。房子绑定教育、车子绑定结婚,当这两样东西都成为人生路上的“必修课”时,年轻人的压力和婚育意愿,也会无形之中发生巨大改变。
路径依赖,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企业病,也很容易成为一个经济体的增长制约。
过去我们依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建,杠杆撬动各种投资扩张,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但泡泡也越来越大。
大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也留下了类似的路径依赖症。
早在2018年,地产开发商万科就已经在高喊“活下去”,口号喊得是很响,但具体到执行过程中,却以更激进姿态参与土地市场角逐,2019-2021年间万科新增土储规模始终位居行业前三。
这哪里是要“活下去”,这分别是在继续抢占市场,继续扩张。
过去大家经历了都是扩张时代,企业对高管的薪酬激励也几乎都和产能相关,不管是在地产业还是汽车业,皆是如此。
这也导致企业高管满脑子都是扩张,产能,却从未想过现金流和债务成本。
这背后还是市场机制的失灵。
自由市场中本可通过价格机制修正生产结构,但当利率、工资等关键信号被干预时,企业家会陷入系统性误判,做出盲目扩张的自信。
2018年的阿里也是如此,押注消费升级,盒马线下门店大肆开店不断扩张,但短短几年后,迎来巨亏不说,门店也不断收缩,开始转型。
阿里的优势在于,它做的不是一个“重生意”,尽管盒马算是比较重的生意,但背后阿里仍然可以持续输血,调整战略转向,及时止损。
但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则不同,作为大宗商品,这两个行业做的都是重生意,工厂、工人、盖楼拿地交付卖房、汽车大致上也是类似的步骤,研发、测试、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很大,而一旦出现结构性误判,例如产能过剩,其带来的风险也更高,转向也更难。
转向难,并不意味着不转向。好在今天越来越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再盲目扩张,更不再盲目去打价格战,但对一个重生意的行业来说,要想在短期内做出大的调整,依然很难很难。
这其中牵扯到的仅仅是就业人员,就高达百万千万,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但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必然要走的过程。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要把更多资源用于保障员工的收入和空闲时间,只有这样,需求才能够重新恢复,而供需才能够达到某种平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