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手”
好像是老司机之间的黑话,好像是玄学,听不太懂。
确实,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于跟手的判定标准会有偏离。比如就像阿尔法罗密欧和宝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调教,但是都会有人说很跟手。不过,那是在做到水准以上之后的,做出不同的味道,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清蒸的。但凡,能被说跟手的,一般都是好菜(车)。
这个黑话和玄学。如果放在及格线附近来判断的话,还是能够说道说道的。
其实,就是字面意思的跟手
“跟手”到底跟了谁的手?
当老司机眯起眼睛、手腕轻拨方向盘来一句——“这车真跟手!”应该是在说 “人—车—路” 之间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感。只有当 “我想怎么走,车就怎么走” 的念头几乎零延迟实现,老司机才会心满意足地点头:
“嗯,这车,真跟手。”
这个心有灵犀的默契,虽然最终从方向盘传递给手的。但其实是机械几何+质量分配+电子标定等等共同调和出来的。
调和出来个啥?工程不是玄学,总得有些指标。我个人的定义:跟手 ≈ 响应快 + 线性好 + 信息足,以及穿插在这三者之间,关于转向助力的调教。
关于“力”,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会缺少路感,类似打游戏时“关闭震动反馈”。也不是“赛道硬核”。好的跟手车,在街道 30 km/h 也能让你轻松画圆。快慢皆得其所。大概的:
这些都齐活时,个人定义下,大概率会是台跟手的车。这种车,脊柱几乎可以自己“提前预测”车子下一秒的姿态,身体和方向盘可以完成自己的沟通。大脑省事儿且愉悦,所以老司机会说:
“跟手,开着不累。”
然后,就是这三个指标下的微调,调教出同的品牌风格了
工程拆解:跟手感从哪来?
刚才说了,机械几何+质量分配+电子标定。还有其他的,大概的影响因素如下表。
不是工程教学(俺也没这个能力),就不详细展开了。简单粗暴的说,机械硬件给你“骨骼”,电子标定给你“肌肉神经”;两者配合默契,才让转向操控有了灵魂。
而且调教工程师用了心的话,买菜车也能调出”很跟手“的车,比如霓虹国的那匹“马”。
不用极限那么高,不用堆太多料,但是就是挺跟手的。
今后,线控转向逐渐普及的话,电子标定的重要度会越来越高。因为车轮与方向盘之间已经没有了物理的连接。关于响应/线性,尤其“信息足”这一项,几乎全部靠电子标定了。所有的路感,需要完全的逆向建模,难度是有点大的。
不过,就像从液压助力向电子助力过渡器一样,曾经很”假”的手感的电子助力,现在也能指哪打哪了。线控转向,应该也可以的。
如果是新同学,不知道怎么选出“跟手”的车,下面一些粗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好了,聊到这
你开过最“跟手”的车是哪一台?描述一下它最打动你的瞬间。是方向盘一毫米的回正?还是落雨夜里四条胎抓地给你的安心?评论区聊聊?
上一篇:电动车换电池避坑指南:三类不耐用电池及选购原装电池三招
下一篇:李书福背后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