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为止,中国汽车工业的赛场主要在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出口,但占比还很低。”这是不久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产能过剩”论中的一段话。
中国汽车国际化挺难的,就连被业内认为自主品牌中最擅于向国际品牌学习,在海外并购、投资领域长袖善舞的吉利,其海外业务也并没有真正实现突破。
近日,李书福把吉利瑞典控股(GSH)董事会主席的权杖交到丹麦人Lone Fnss Schrder(隆恩.冯斯.施罗德)手中,被外界认为继国内业务开启聚焦模式后,吉利的海外战略也在发生重大改变。
GSH隶属于吉利控股集团,是沃尔沃、极星的欧洲资本和控制中枢,可以左右这两个品牌的战略决策。重用施罗德也预示着李书福对欧洲业务开始“放权”以减少摩擦,更快地推进他的海外战略。
业内分析,GSH未来将加速技术并购与本地化生产布局。
海外媒体报道,金发碧眼的施罗德是李书福的“自己人”,曾帮助李书福打理其控股的丹麦盛宝银行,并长期在沃尔沃董事会任职。
上任首夜,施罗德就干了两件狠事:逼停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的传统产线,连夜下线首批欧规版极氪001,车标旁赫然刻着“Made in EU”;同时叫停极星波兰电池厂施工,极星与Northvolt的电池合资项提速三个月,直接抄了特斯拉柏林工厂后院。
施罗德了解瑞典人的思维,更知道谁在给她开工资。自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起,她从沃尔沃董事会审计委员干到副主席,深谙李书福想要什么。当欧盟关税大刀砍向中国车时,她掏出三张底牌:匈牙利工厂承接极氪7X生产,罗马尼亚基地吞下领克08订单,斯洛伐克卫星厂专供极星电池,三年内要把欧洲产能硬拔40%。
外媒分析,李书福认可施罗德的这三张牌,更想通过她对沃尔沃乃至吉利的欧洲业务施加强硬影响。
所有迹象表明,吉利收购沃尔沃15年来,沃尔沃的二线豪华品牌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最近5、6年其整体规模一直在70万辆的瓶颈徘徊。今年6月,沃尔沃全球销售6.3万辆,同比下降12%;上半年累计销售35.4万辆,同比下滑9%。这样的销量表现,其在瑞典、比利时、中国、美国多家工厂大多难以为继。
除此之外,摇摇欲坠的极星和路特斯同样面临找到活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施罗德代替李书福出手去产能、裁员,以及推动牵动各方利益的变革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吉利的全球化,解决好其旗下具有欧洲血统的汽车品牌生存是最大前提,否则会对其母品牌产生反噬。
在俄乌战争初期,瑞典方面就因吉利继续在俄罗斯运营,曾计划制裁沃尔沃以逼迫吉利就范。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15年,并没有真正“改变”沃尔沃,一度曾经被业内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成功也在于此,但目前来看这样的“无为而治”正遭遇严峻挑战。
沃尔沃并没有跟上中国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节奏。沃尔沃中国前员工对《宪深说车》表示,几年前,沃尔沃瑞典总部的高层曾仔细研究理想、蔚来的产品,事后并不认同这些带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造车观。除了几年前,李书福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了沃尔沃相应产品座椅布置外,其它很少见到沃尔沃真正的中国化改变。
施罗德接手GSH后,显然要解决沃尔沃的发展瓶颈问题,包括今年3月,沃尔沃汽车前首席执行官霍坎·萨缪尔森的回归,都预示着李书福不是在削弱其对沃尔沃欧洲业务的影响,而是要前所未有地加速推进欧洲业务变革。
吉利的海外业务相比其它自主品牌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不久前李书福对话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时说自己“很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