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表面上最有资源、最有底气的企业,往往反而是最怕变革的?
我说的是谁?就拿华为刚开始做汽车那会儿说起。余承东最早找的是广汽。那时候,谁都还没把华为造车当回事,他却已经带着诚意去了。结果呢?广汽干脆利落回绝了。
很快,余承东又去敲了上汽的门。按理说,上汽和华为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这回,上汽的顾虑比广汽更深:怕丢了灵魂。
这词听着熟不熟?华为不是来造整车的,是来当增量部件的。但在上汽看来,你来了,我还是不是我?我开着车你在里头搞你的系统,那这车到底是谁的?
怕失控。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家国企的反应都很一致:你有你的梦想,我有我的编制。你想搞事情,我要稳。你要一把火,我只想当灭火器。
但故事没停在这。
华为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转头找到了赛力斯。
这家公司,说出来你可能还得想一会儿:赛力斯是谁?
就是问界的底盘方,卖得好的那个AITO品牌背后的那个合作伙伴。
当时赛力斯的处境,其实已经挺难了。根据公开财报,2020年赛力斯(当时还叫小康股份)整车销量不到2万辆,年亏损超过17亿元。就这种体量,说实话已经是一条腿在悬崖外头了。
换句话说:广汽拒绝华为,是自信;赛力斯答应华为,是生死看淡。
而余承东看中的,正是这点。
没有谁比一个快活不下去的企业更愿意放权、更愿意冒险。赛力斯把几乎所有的希望压在了华为身上。2021年3月,赛力斯正式推出与华为联合打造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刚开始销量也一般,但到了2022年,问界M5一炮打响。
2022年全年,问界系列销量超过7.5万辆,直接让赛力斯从一家边缘车企变成爆款联名款的代言人。2023年,问界M7大改款上线后单月销量破2万辆,甚至在12月短暂冲进新能源SUV月销前三。
你要问我,这叫运气吗?
那就看看上汽和广汽这几年在智能化上都干了什么。广汽自研ADiGO智驾系统,上汽在押宝智己、飞凡,搞自主智能中台。
但用户真买账了吗?
2023年全年,飞凡品牌销量不到2万辆,智己更惨,全靠补贴和优惠堆数据。智能化是方向,但不是只堆算法模型就行的。用户在意的是体验,而体验这事,华为最有发言权。
有人可能会说:那华为也不是整车厂啊,它图什么?
我查了一下数据。根据华为2024年一季度财报,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9%,虽然整体还是亏损,但在整个鸿蒙生态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车不一定要自己造,但系统一定得跑在我的语音助手我的地图我的支付里。
而要做到这一点,广汽和上汽这种灵魂洁癖型玩家显然不适合。
你以为是理念不合?其实就是利益不合。
华为要掌控用户入口,传统车企要保住车机控制权。看似一块屏幕,背后其实是用户数据、消费场景和全生命周期控制权的争夺。谁都想当大脑,不愿沦为器官。
赛力斯之所以能在这个局里活下来,是因为他彻底承认现实:你是主角,我就做好配角。
也正因为躺得够平,反而成了唯一活下来的一家。
我回头看赛力斯的财报,从2021年到2023年,虽然毛利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但营收连年翻倍。2023年全年营收突破400亿元,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还不到60亿元。
但你要说赛力斯就真的赚到了,其实也不尽然。根据今年一季度数据,赛力斯整体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只是靠华为品牌的高认知和技术支持,维持着被看好的状态。
那广汽和上汽是不是错过了?
很难说。
他们没有错过华为,但错过了那个愿意押注未来的自己。
今天回头看,问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技术焦虑倒逼的结构性机遇:传统车企不想变,互联网企业不能造,唯有两者之间那个灰色地带,有一个赛力斯愿意裸身上场。
有人说这叫下注,其实更像是一场自救。
我昨天看到个消息,赛力斯正在准备在重庆扩大产能,目标是年产30万辆。而广汽和上汽最近还在讨论调整内部组织,推进自主品牌战略。
到今天,他们依然认为:慢一点没关系,别丢了灵魂。
但我就纳闷了,等哪天用户都不上你这台车的系统了,只用问界那套语音叫外卖、订机票、控制家电,你那灵魂还值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