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而汽车需要大量的芯片,同时中国的汽车芯片自给率只有15%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汽车芯片,特别是新能源浪潮之下,缺口就更大了,毕竟新能源汽车需要的芯片相比于燃油车更多。
有机构统计过,仅在2024年,进口的汽车芯片超200亿颗。所以说,中国是汽车芯片进口大国,我们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车规级汽车芯片。
但是,近日传出消息,2025年以来,市场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中国制造的车规级芯片,开始往海外输出了,有那么一点反向输出的味道了。
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其实是一些国际车规级芯片大厂,纷纷跑到中国来造芯了,然后将在中国制造的芯片,再卖到海外去。
虽然这与大家想象中的“中国企业的车规级芯片,卖往海外”有点区别,但也算是一个大大的好消息了。
其实从2024年底开始,众多的国际汽车芯片大厂,就跑到中国制造芯片了。比如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等企业,他们纷纷到中国来造芯。
为何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中国芯片制造产能大增,技术也上来了,同时有着成本优势,这些企业如果在中国之外的地方造芯,成本会高一些。
其次,最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大发展,需要大量芯片,而这些汽车企业企业,到中国市场来造芯,更接近中国市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将中国市场的变化,带到全世界,这是他们不能失去的机会。
所以这些国际大厂到中国造芯,然后在中国制造的芯片,又反向输出到全世界,让全世界跟着中国市场一些变化,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确实是全球顶尖的。
而一旦这种形象越来越普遍,我相信中国自己的汽车芯片也会上来,毕竟当国内的企业近距离的见多了这种芯片后,不管是设计,还是制造,自然也会更有经验。
所以机构预测,接下来几年,中国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会持续提升,到2030年时,很大可能性会超过60%,而在2026年,国内可能有部分车企的汽车芯片,将实现几乎全部自给。
下一篇:冲击300万辆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