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好几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基本都不把打工视为必要选项了。
简单介绍下几个案例的情况:
1、26岁,女,在学校当过一年的代课老师,现在自由职业;
2、21岁,女,毕业后成了网红;
3、22岁,男,在某大城市打工一年半,然后回老家开了奶茶店;
4、28岁,男,有过三年的打工生涯,如今全职自媒体。
……
他们普遍不喜欢贴标签,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可能,他们自嘲“是野生动物,不做家禽”。
站着赚钱,与跪着赚钱。
一个人但凡有选择,都不想跪着赚钱。对于年轻人的这个想法,我有些好笑,他们可能很少接触那种社会上“攀扯关系”的人,那种人就擅长也喜欢跪着赚钱,他们把“讨好人”当成了本事。
而且这样的人特别注重表面功夫,去哪里都强调面子、人情世故,有不让人小觑的执念。
通常来说,越是封闭、固化、僵化的地方,这样的人越多,也就越难以“站着赚钱”。对此,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沧浪之水》,里面有很详细的描述和议论。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经济基础不一样了,时代的潮流刷新了一切,不是有“年轻人整治职场”的说法嘛,这也意味着一种改变的信号。
随着老人走向舞台边缘,年轻人的想法、态度和方式也在变成主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匹配,现在的趋势就是“商量着赚钱”,老板别指望员工会额外给你情绪价值,员工也不会要求老板对自己区别对待。
不管什么时代,公平都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个公司存在“摘桃子”的情况,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人抢了功劳,这样的做法就会让人寒心,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所以从古至今都强调“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否则就会军心不稳,导致失败。不管是历史上的打天下的队伍,还是现在的企业管理,通常都是在创业阶段风气最正,因此战斗力最强。
而到了“守业”的阶段,各种不正之风就出现了:官僚主义,大船里开小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推过揽功,讲故事,PUA,站队、跟人……
一旦是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伴随着不公,很多管理者都怪员工“不听话,不懂事,不顾大局”,实际上别人又不比你傻,你对他不公道,还指望我对你感恩戴德吗?
公司越大,不公的情况就越多。毕竟管理者也有七情六欲,有主观性、片面化和局限性。
没有创新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发展。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真正推动潮流的创新了,人工智能是大的潮流,但现在还不到当年移动互联网iPhone出现的那个阶段。
因此就导致了什么局面呢?我看有些大公司的员工已经到了退休的时候,他们就感叹自己吃到了社会、公司快速发展的红利,比现在的年轻人幸运,尽管后者更聪明,能力更强。
事实就是如此,有没有赶上红利期,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
上升阶段机会多,公司有弹性,会给最多数的人相对公平的机会。而到了发展平稳、乃至下坠的阶段,公司要求的是稳定,是降本增效,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一样,核心的衡量标准就是性价比。
一个公司就像贪婪的巨兽城市,通过新陈代谢来克服自身的熵增,因此对年轻员工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了。
AI的出现首先是赋能年轻的个体,个体强大了,“一人公司”成为可能,创新就犹如星星之火,带来更多机会,然后这个世界才能不断发展。所以说世界永远青睐年轻人,吐故纳新才是世界的底层逻辑。
自由时代:个体主义更合理,更公平,更能合作共赢。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个体主义是自私自利,不擅长合作,实际上当大家都个体主义之后,君子朋而不比,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家反而更容易达成合作。
不管老板还是员工,都是合作关系,因为老板知道员工不依赖自己,员工有知识有能力有力量,资本只有依附于人才身上才能增值,所以个体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这时候打工就不怎么明智了,没有什么工作值得你去压抑自己,而那些过于强调共性的公司,必然就会挫伤人才的个性,然后逐渐失去竞争力。
其实管理的本质就是尽可能地提升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自己愿意去干,而不是你强迫他去干,“我想干”与“让我干”,积极性和成果怎么可能是一样呢?
我相信当人人都可以自主工作的时候,劳动效率比现在的“八小时工作制”更高,劳动应该是一种表达自我、成为自我的方式,它能带来成就感和喜悦,而不应该是被迫的,让人异化为工具。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AI时代构建自己的根据地,让自己具备跟人合作的能力,也让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权,提高生命质量。更多内容请订阅下方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