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时刻,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
随着“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落地实施,新能源车电池需通过底部撞击、300次快充循环等8项新考验;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则严禁夸大宣传,要求明确标注功能边界;监管机构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比提升200%。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已有17家车企因生产一致性不达标被暂停产品公告。
这些政策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规模化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5年行业淘汰赛加速,前5个月已有4个品牌退出市场,未来三年预计60%车企面临转型压力。”
在这场变革中,东风本田交出了一份逆势答卷:2025上半年终端销量达15万辆,同比增长8.39%。看似寻常的数字背后,是850万用户用真金白银构建的信任长城。
穿越周期的产品力
好的产品始终是一家车企的生存基石。作为中国城市SUV开拓者,东风本田CR-V入华20年累计销售320万辆。2025年上半年,这款经典车型再次展现韧性,终端销量近9万辆,同比增长8.39%,强电智混车型占比攀升至18%,5月登顶全品类燃油SUV上险量榜首。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品质验证,中国流通协会数据显示,CR-V三年保值率达60.71%,居合资紧凑型SUV首位。有专业机构拆解证实,20年车龄、28万公里的第二代CR-V核心部件仍符合安全标准。
“这不是偶然现象,”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王教授分析,“本田全球统一的生产标准(HQS)涵盖2000多项质量控制点,带来始终如一的高品质。”这种信任构筑起商业世界最深的护城河——它让严苛新规成为东风本田的加分项,让价格战喧嚣成为品质的试金石。
“油电同质”的制造革命
当行业陷入油电切换的焦虑,东风本田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驱动形式可变,品质标准不变。
一方面是技术底座的重构。2024年投产的本田全球首座新能源工厂,成为品质承诺的硬件保障。新工厂能够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追溯,拧紧扭矩公差≤0.1Nm。电池包应用单体热失控阻隔技术,穿刺后相邻电芯温升<40℃。车身1500MPa热成型钢占比达23%,5吨冲击载荷下车体变形量≤3cm。
同时,东风本田的电动化产品矩阵成型。2025年3月上市的纯电SUV东风本田S7,与灵悉L、猎光e形成15-25万元电动产品矩阵。在极限测试中,电池包通过国标2倍强度的底部撞击测试,乘员舱在5吨动态冲击下保持结构完整,坚守东风本田一贯的高品质、高可靠性口碑。
另一方面,东风本田进一步加速本土化创新,与深度求索联合开发智能座舱,语音响应速度提升300%;宁德时代定制化电池通过2000次循环验证;Momenta提供的L2+系统完成30万公里中国路况测试。
写在最后:
当第十一代思域车主在车展现场体验Honda CONNECT 4.0的流畅交互,当CR-V混动车主分享“一箱油跑1200公里”的真实记录,东风本田正在证明: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品质始终是穿越周期的基石。
“英仕派焕新计划使三年残值提升12%”,东风本田透露,“我们构建的是从新车交付到二手车流通的全周期价值体系。”今年下半年,搭载新一代智驾系统的艾力绅、CR-V改款车型即将上市,在延续品质基因的同时,智能配置将迎来跨越式升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评价:“2025年行业分水岭已现,企业竞争进入‘长跑模式’。那些坚守品质底线、构建技术储备的车企,将在新一轮产业整合中获得主动权。”
对于东风本田而言,850万用户的信任既是荣光,更是责任。当行业在技术路线中摇摆,在价格战中内卷,唯有对品质的敬畏,才能筑就最深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