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蔚来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前途未卜。巨额的资金投入仍在持续,但信心与质疑并存,李斌和他的蔚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步步惊心。
时间回溯至7月6日,李斌在合肥制造新桥二工厂的直播引人瞩目。现场,吴晓波等企业家,以及众多网友齐聚一堂,气氛并不轻松,围绕着蔚来的亏损问题展开。
回溯过往,蔚来已累计投入600亿元用于研发,李斌对此坦诚相告。他详尽地在财报中展现了蔚来资金的流向,并强调“亏在明处”,账目透明清晰。
这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层含义。技术创新是蔚来的核心竞争力,而亏损则成为了推动创新的必要代价。蔚来选择了最为直接的方式,以最高标准将研发费用计入当期,真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
2025年6月3日,蔚来发布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营收达到120.3亿元,同比增长21%,但归母净利润依然亏损68.91亿元。
整车毛利率仅为10%,距离盈利目标尚有距离。单季研发投入高达31.8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技术研发。烧钱的速度,引发了外界的普遍担忧。
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李斌再次强调,资金主要用于研发和充换电网络建设。同时,蔚来在三地上市,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仅为400万美元,他以此展示公司财务的高透明度。
尽管账面“干净”,但亏损的数字却冰冷无情。外界关注的焦点并非账目是否透明,而是蔚来何时能够实现止血。对此,李斌坚信,透明度越高,越能赢得信任。
2025年,蔚来、理想、小鹏三家公司在同一赛道上竞速。蔚来去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30.37亿元,遥遥领先。理想为110.7亿元,小鹏为64.57亿元。
这组数据背后,是三家公司不同的发展策略。蔚来押注技术创新,而理想和小鹏则更为谨慎。有人认为蔚来过于激进,也有人对其敢于冒险的精神表示钦佩。
李斌今年多次提及“第四季度盈利”的目标。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他再次向媒体承诺,将逐步实现量产、销量增长、降本增效,并坚信第四季度能够实现盈利。
这一承诺无疑给蔚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本市场、用户、以及整个行业对蔚来的期望和疑虑,都聚焦在这几个月。李斌的目标是带领蔚来实现一次彻底的翻身。
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进一步强调,随着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以及降本措施的到位,蔚来第四季度有望实现盈利。虽然表达了信心,但他的语气中并未流露出轻松。
2025年7月1日,蔚来公布了6月交付数据。新车交付量达到24925台,同比增长17.5%。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4593台,乐道6400台,firefly萤火虫3932台。
虽然销量数据看起来不错,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蔚来的压力并未减轻。销量增长带来的毛利,短期内难以完全覆盖巨额的研发投入。
3月6日,天眼查信息显示,蔚来控股注册资本从78.57亿增至82.57亿,投资总额也增至192.29亿元。新增了两家国资背景的股东,合肥建翔和安徽高新舆文蔚源科技。
国资的进入,为蔚来注入了资金和信心。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支持,成为了蔚来背后的坚实后盾。2025年9月,蔚来中国再次获得33亿元增资,李斌在朋友圈公开感谢“国资爸爸”。
这些举措背后,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利益的深度绑定。蔚来需要资金维持运营,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产业升级和就业来推动发展。两者相互成就,也相互制约。
国资的加持,可能会让外界认为蔚来更加稳健。但也有人担忧,国资成分增加,是否会削弱企业的灵活性。在市场化与政策驱动之间,蔚来必须谨慎平衡。
然而,外部环境并不乐观。新能源补贴退坡,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蔚来若想实现真正的翻身,仅靠资金和政策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强大的产品硬实力。
回到合肥新桥二工厂,技术创新的光环依然闪耀。蔚来试图用技术留住用户,但市场更看重性价比。李斌需要拿出可以量化的成果。
2025年下半年,蔚来面临的考验不仅仅是盈利目标。新品牌乐道、firefly需要迅速打开市场,而老品牌也需要稳固市场份额。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李斌一直在强调“降本增效”,但从财报数据来看,成本尚未有效降低。行业风口正在变化,蔚来的战略调整能否跟上,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也并未停下追赶的脚步。理想、小鹏都在加速推出新车,提升智能化水平。蔚来虽然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但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保证。
外界对蔚来的情绪始终处于摇摆之中。有人看好,有人唱衰。公司内部的士气、外部的压力、资本市场的期望,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交织成复杂的局面。
蔚来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来构建未来。这个决策在短期内必然导致亏损,但李斌坚信,从长远来看,技术会反哺企业。
如果蔚来第四季度真的实现盈利,这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点。它或许会激励更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而不是一味地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但如果到年底仍未实现盈利,资本和市场的耐心将被消耗殆尽。蔚来可能被迫收缩业务,甚至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洗牌。
当前的蔚来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真人秀,每个举动都被放大,每一次决策都被市场解读。李斌的每一次公开演讲,都是在进行着一场“信心管理”。
在2025年剩下的时间里,蔚来需要在“烧钱”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李斌的自信和坚持,能否最终变为现实,谁也无法预料。
技术创新与商业回报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蔚来能否在这场风暴中生存下来,最终还是要看其产品的表现、市场反馈以及团队的实际行动。
所有的悬念,都指向今年年底。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蔚来和李斌,还将继续在风口浪尖上挣扎。
未来的几个月,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市场、政策、竞争对手,任何一环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蔚来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