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压倒马车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内燃机”,那压垮燃油车的,会是什么呢?
有人觉得会是智能驾驶,因为能带着新能源车,走向更智能的未来;
有人觉得会是800V和闪充技术,因为一旦“充电和加油一样快”,那油车就失去意义了;
但更多人坚信,真正的转折点会是“固态电池”——
因为它的出现,会带着电车走向续航更长、无惧寒冬、更安全的未来!
这种电池一出现,燃油车就彻底没活路了….
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01 “固态电池”会压倒燃油车吗?
理论上看,说是“固态电池”确实很有说服力。
因为它解决了电车最让人焦虑的三个痛点:续航、低温、安全。
拿续航来说,现在的电车,大多也就600-700公里的 cltc 续航。
换算成真实续航来看,有个550km 就顶天了;甚至个别车型,跑个300多公里就得充电。
但固态电池不一样。
它更轻,能量密度更高,起步就有1000km 的续航,达到1500km 也不是梦。
就这种表现,电车的续航焦虑,自然就没了。
此外,这种电池还特别耐低温。
说白了,以往的液态电池,一到冬天就跟“感冒”了一样:电量掉得飞快,开个车都提心吊胆。
而固态电池用的是固态电解质,不容易结晶,耐寒能力强,哪怕零下20℃也照常用,续航打折的情况会少很多。
这对北方用户来说,简直就是“续命级”的提升。
最后就是安全性。
过去电车起火,是因为液态电解液容易挥发、起燃,一旦短路或外力冲击,热失控就来了,几分钟烧成空壳。
而固态电池没这个“先天缺陷”,即便撞击穿刺,也很难起火,大大降低了相关风险。
所以从纸面数据来看,固态电池确实是“核弹”级的技术,像是压倒燃油车的稻草。
然而,真有这么理想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02 为什么没那么简单?
因为“技术牛”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得起、用得上,那是另一回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在于,固态电池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按照主流厂商的估算,100度电的固态电池包,成本差不多得20万。
注意啊,这还是预估价,按照2元/Wh 计算的,而真正按照实验室的成本,往往高达4万元/度电。
也就是说,你想整个续航1000公里的电车,光电池成本就高达60万了,还没算其他。
再说产能。
虽然各大厂天天喊“明年上车”,新闻也一个接一个,但你仔细看看:
真正落地的车,有吗?真正交付、能让人开上路的,有吗?
几乎没有。
而且就这么一个工业化的产品,都不能做到大规模量产——
别说取代油车了,取代液态电池车,可能都够呛!
此外,还有一串问题没人敢打包票:
这玩意到底耐不耐用?循环寿命到底能不能扛住?大规模装车后会不会有新问题?
到现在,谁都说不准。
所以啊,与其说它是压垮燃油车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
它现在更像一颗还没熟透的果子,吊在那儿,看着诱人,真要吃,还不知道是否好吃。
03 那真正会压倒燃油车的,会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可能不是“固态电池”这样的产品,而是在油车基础上,做得更聪明、更实用的上位替代。
比如——插混,或者增程式电动车。
听上去可能有点反直觉。
毕竟这类车型早就有了,也不是多新鲜的黑科技,怎么就成了“终结燃油车”的关键?
但你仔细想想,可能还真有这个可能!
因为它们平时通勤用电,省钱、安静,几天都不用充一次;
出远门时,发动机发电或直驱,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完全没有“充电焦虑”。
你说它不够纯粹?那是从技术角度看。
可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已经够用了——
比油车更省油,比电车更稳妥,还不用天天担心“电池健康度”、“充电桩找不到”、“冬天续航跳水”等等。
综合来看,就像是一台“全能版”的油车。
况且,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基础设施匮乏,充电条件不稳定——指望纯电直接取代燃油,太理想化了。
反倒是插混/增程这种“油电双修”的方案,更符合常规国家的情况。
说白了,你说它不是“终极形态”?这点我认可!
但它真有可能,先一步把燃油车送下舞台。
更何况,现在连车企的口风都变了——以前都在喊“全面电动化”,现在开始改口“插混化”、“增程化”。
这不正说明:趋势,正在悄悄转向,不是吗?